“爱”是文学欣赏中的第一课

标签:
文学欣赏爱情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爱”是文学欣赏中的重要一课
西方的心理学家说,爱情就是神经病现象!虽然是一句玩笑话,细想想也有道理,因为处在爱恋中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神经病的某些特征是一模一样的。例如都会产生错觉——对方明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姑娘,在你眼里就是朱丽叶、西施、貂蝉,漂亮得不计成本。对方明明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伙子,在你眼里就是罗密欧,貌若潘安、是当代的吴彦祖,是曾经的刘德华,帅得一塌糊涂。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神经病现象的“诗意化”表达。然而无论怎么说,神经病也好,疯子也罢,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谁又不渴望爱情?都希望能拥有一段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同在,与江河湖泊一起奔流的情感去拥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拥抱……
在文学欣赏课上,我设计了和学生们谈论“爱情”的环节。其实当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还在想,在这么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要去触碰如此大的一个话题,我有很多的顾虑——第一,以我现在的人生感悟和阅历,能把什么是爱情说得清楚吗?第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什么是爱条理化吗?第三,他们正处在一个渴望知道什么是爱的年纪,做为老师而言,稍有不慎就可能把你们导入一个狭小甚至是错误的轨迹。
然而,有如此多的顾虑,我为什么还是要和他们分享这个题目,因为爱是人类最大的一个课题,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所有的文学艺术,百分之九十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都被人类讨论,作为“文学欣赏”课,我们如果不去涉足,这已经就是一个巨大的缺陷了。
《诗经》中的“爱”是唯美的,其中有一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情境”,就如同《汉广》中的樵夫,面对浩渺的江水,他为我们诉说的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才是永恒的”。《关雎》中的“爱”它热烈而直白;《蒹葭》中的“爱”飘渺而迷离,相比较而言,我喜欢《汉广》中的“爱”,它来的平和而实在。
对于爱,我们的“希望是永恒”,但是现实往往应该反过来理解,“永恒是希望”。
蒋勋说,对于爱情的谈论,都应该怀抱着谦卑的心情,不要意图在一节课上立刻下结论,下定论,因为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课题,我们的爱能不能圆满,不到临终的时刻,谁也不敢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