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讲座”

标签:
马经义讲座观念红楼梦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受邀,我于5月中旬将做一个关于“《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系列讲座,分为八讲。这段时间细细梳理了讲稿,打印成册,竟有三百多页。准备的过程枯燥却快乐着,享受其中,往往不知疲惫将至。
就我而言,近些年来,讲座俨然成了我“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5月开始,这项“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年。可以肯定的是,它还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继续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十年间的讲座次数,我已经记不清了。从规模上看,大到千人,小到三五个人;从形式上看,有学术式的报告,也有研究性的探讨;从性质上看,有商业性的推广,也有义务性的普及;从机构上看,上到中国科学院,下到社区文艺沙龙;从年龄层次上看,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踏入社会的成年人。细数这些不是为炫耀自己做铺垫,而是想传递一份感悟,一份真真实实的“验证式”体会。
对于讲座,我始终认为它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呈现学术感悟,以及交流人生智慧的时间段。如果一个演讲者,能够通过他的语言,糅合他的学识,播散他的文化体验,从而感发我们的思维,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一丝涟漪,唤醒承袭在我们性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这就已经达到讲座的效果和目的了!
成功的演讲者,多数皆是如此!也许过了十年,回想当初聆听过的讲座,内容早就被时间稀释得荡然无存了,然而其中的某句话却一直在点醒着你,你也在一次次的现实体验中辨别它的真伪,最终生命的体悟确定了它的真实性,于是在岁月的余晖中,它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座右铭。这时的你才会突然顿悟——原来当年的讲座,就是智慧地启迪。
我乐于讲座,可能和我给自己的定位有关。我不是学者,因为我的境界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我也不是专家,因为我的学识没有那样的深度。我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人”——学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经典,用自己的方式去承袭文化精神与气脉的人,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和听众分享文化带来的愉悦与渗透。
对于每一次的讲座,我的态度都是严肃的,认真的。准备过程没有丝毫的懈怠,也不敢有懈怠,这是我对文化的敬畏,也是我对听者的尊重!讲得好与不好,我无资格评说,然而“严肃”与“认真”的动力来源于我始终如一的坚守——用自己的语言与行动去守住自己的名字!
对于主讲人而言,讲座需要有一份学识,还需要有一份技巧;
对于主讲人而言,讲座既要有一份对听者的适从,也要有一份对学术的坚定;
对于主讲人而言,讲座的形式可以天马行空,然而元神却要脚踏实地;
对于主讲人而言,讲座需要有一份表演,更需要有一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