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690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众学术”与“大众欣赏”——读郑铁生先生的《红楼梦叙事艺术》

(2012-02-12 16:00:37)
标签:

郑铁生

马经义

红楼梦

叙事艺术

文化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我曾在博客为红楼爱好者推荐了“50本必看的书”,其中罗列了郑铁生先生的著作《红楼梦叙事结构》,这是郑先生于2009年出版的。201112月由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郑铁生先生的又一力作《红楼梦叙事艺术》,前后两书相比较而言,后一部更为系统全面,可谓是《红楼梦》叙事学研究学术范式下的经典著作。

“小众学术”与“大众欣赏”——读郑铁生先生的《红楼梦叙事艺术》

    叙事学理论源于20世纪的法国,虽然叙事学这一词汇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是对叙事的实质性探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叙事学”的定义其表达有多种,然而无论是那种表达方式都包含着一个重点,就是对文本叙述结构的研究。

    叙事学传入中国相对较晚,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传入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研究叙事学理论的学者也与日俱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陈平原先生1988年撰写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以及杨义先生1997年出版的《中国叙事学》。 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用于红学领域,郑铁生先生是其中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

 

    郑铁生先生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必先从叙事结构入手,这不仅仅是郑先生的学术切入点还是他始终坚守的学术追求,所以才有了郑先生笔下的《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红楼梦叙事艺术》等等。用叙事学研究模式剖析《红楼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从宏观框架中把握小说的整体脉络,以及故事演进的肌理,这避免了只知一叶而不知天下秋的片面。

    纵观百年红学史,从来就不缺乏对《红楼梦》的“肢解”,然而无论从哪种学术范式下研究《红楼梦》,都不能否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是一件精妙的“艺术作品”。它能“活”到现在,是因为它具有一个完整的脉络与构架,既然如此,首先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便是红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书中,郑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有两种叙事形态,一是前五回的“故事蓝图”,二是第六回至一百二十回的“故事的生命历程”。前者所展示的画面以及形成的潜在结构酝酿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空间,营造了一个“大历史语境”,后者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铺展人物的心理与情绪,故事的线索与跌宕。在《红楼梦叙事艺术》这本书中郑先生将《红楼梦》叙述内容划分为十个叙事单元,归纳在三个流程中。这些“基本点”是郑铁生先生对《红楼梦》叙事艺术的整体性解读,其中包含着他对《红楼梦》艺术生命审美的理解。整部书一气呵成,条分缕析,读来思路极其清晰。

    郑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术语,我十分喜欢,“小众学术”与“大众欣赏”。郑先生说,想读懂曹雪芹就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所谓“小众学术”就是指研究红学的学者、专家,例如周汝昌、冯其庸、刘梦溪、胡文彬、孙伟科、孙玉明、陈维昭先生等等。他们是红学研究的基石与顶梁柱。所谓“大众欣赏”就是普通读者对《红楼梦》“美”的理解与接受。郑铁生先生说“为了彰显《红楼梦》文本,‘小众学术’就要不断地创造性地解读《红楼梦》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为‘大众欣赏’提供审美的开放的解读范本。欣赏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大众欣赏’与‘小众学术’的两极差越小,‘大众欣赏’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小众学术’达到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雅俗共赏。”

      郑先生的解析,看似在表达学术术语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提出了作为红学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在郑先生的书中我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为“小众学术”所呈现出来的“雅俗共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年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