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语言技巧的刘姥姥
(2011-07-05 18:35:58)
标签:
传播学红楼梦刘姥姥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
善于运用语言技巧的刘姥姥
(刘姥姥)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难怪 周思源先生说她是“善于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即兴创作”。紧接着,刘姥姥开始讲故事了:
例如接下来的故事,当刘姥姥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贾府的马棚失火了,故事就被中断了,当火势得到控制之后,贾宝玉追问那个女孩子的后续情况,贾母说道:
“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刘姥姥这个时候观察到了贾母的表情,又见贾母派人到火神跟前烧香,于是又想了一篇,说道: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显然这段故事的原材料就来自于贾母、宝玉、王夫人。故事中的“老奶奶”的原型就是贾母,死去的孙子的原型就是贾宝玉的大哥贾珠。贾母信佛,所以刚刚还派人去进香,王夫人也信佛,所以常常吃斋,救苦济贫,感动天地菩萨,于是才有了贾宝玉。所以故事中老奶奶的第二个孙子的原型就是贾宝玉。这又是一个就地取材,同时又根据现场人物心理所需即兴编排了这样一段暗合贾母、王夫人的故事。
刘姥姥说“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句话仍然是说给贾母和王夫人听的,言外之意,鼓励她们多做好事,多做慈善。刘姥姥自己信佛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她在贾府得了很多“好处”只管“念佛”的状态来看,我们不难明白,刘姥姥心中的佛是贾府这些能给她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活佛”,而并不是那些端坐在庙堂,需要人们顶礼膜拜的“死佛”。由此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姥姥的传播智慧。
刘姥姥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还表现在她语言的“得体性”“礼貌性”“幽默性”上。人际传播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的,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得体性原则。例如刘姥姥见到贾母,称呼为“老寿星”。我佩服刘姥姥是如何想出来的。对于贾母来说,荣华富贵已经到了极致。未出嫁时,她是保龄侯尚书令家的千金小姐,出嫁后又是荣国公的妻子,朝廷诰封的一品夫人,又因孙女儿晋封贵妃而跃居皇亲国戚的行列,可以说她的一生养尊处优。对于这样一位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太太来讲,她唯一缺的就是“阳寿”,这一点是她不能把控的,所以刘姥姥称谓贾母为“老寿星”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称谓,还伴有刘姥姥对贾母最真诚的祝福与祈祷。
刘姥姥虽然是“山野之人”,然而“礼貌”她是具备的。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双方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尊敬,为了尊重对方,传播者首先要体现出对受传者的尊重。所以刘姥姥见到贾母便忙上来“福了几福”。这种行礼的方式叫“纳福”或者“万福”,古代女性行的礼,双手握拳,上下重叠在一起,放在右胯边,微微颔首曲身。“礼貌”是双方的,当刘姥姥行礼之时,贾母也以礼相待,称呼刘姥姥叫“老亲家”,其实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称谓,按关系,刘姥姥是王夫人娘家的“亲戚”,和贾母并不沾边,贾母这样称呼刘姥姥,一是尊重,二是显得亲密随和。第40回中,贾母在大观园宴席,刘姥姥紧挨着贾母而坐,处在王夫人之前,可见贾母并没有低看刘姥姥,这些都是人际传播中的技巧。
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在这样的场合,大家都是取乐的,刘姥姥知道这是众人为了玩笑,故意捉弄她,她于是就装得憨憨傻傻的,果然逗得贾母众人一阵大笑。刘姥姥的这份幽默即是人际传播的技巧,也是一份豁达,同时还伴有一份精明,因为她知道,取悦豪门会有什么好处,这份人际传播中的“目的性”就成了刘姥姥始终坚守的底线。
刘姥姥的语言技巧还表现在善于“夸奖”。在当下,我们会认为“夸奖”就是一种“奉承”,这个不可否认,谁让大家都喜欢听“假话”呢?然而在人际传播中,适当的“夸奖”和“赞美”是必须的,它不仅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还能产生一种认同感,在人际传播中“夸奖”就是一种传播技巧。例如《红楼梦》第40回,当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贾母问她觉得园子怎样,刘姥姥念佛说道: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当贾母问了之后,刘姥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一种家常闲话式的方式,叙述着她对这个园子的感觉。这种闲话方式就是一种传播技巧,它不会让你感觉突兀,也不会让人感觉生硬。“画”在穷人家过年才能贴,这本身就是一中奢侈,让画中的景色变为现实,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刘姥姥把话锋一转,如今画中的场景不仅变成了现实而且还好上了十倍。这种“夸奖”贾母能不高兴吗!紧接着又说到了惜春,刘姥姥赶紧拉着说:“别是神仙托生的罢”。因为像贾府这样的公侯之家,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已经到了人间极致,如果硬要往上夸奖只能上天找去,所以刘姥姥说“别是神仙托生的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只有上辈子修福,这辈子才能过得好,惜春贵为千金小姐,理所当然是上辈子修来的,感叹刘姥姥的这份机灵真是见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