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哭(二)

标签:
林黛玉哭泣行为艺术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林黛玉为什么哭的前三点原因,这篇从第四点继续)
第四:因触景感怀而哭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直接描写林黛玉因触景感怀而哭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次是在第七十六回: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这两处“哭泣”虽然都因为“触景”,但是触动的内容却不相同。对月触动的是思乡,奠念亡故的父母,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第一次触动的是少女的情感。林黛玉看见落花,于是一路收拾起残红,在沁芳桥边桃花树下正好遇见宝玉,然后就有了共读西厢的情节。这是林妹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第一次看见情感原来还可以这样流露,她的心在怦怦直跳,所以当宝玉类比“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之时,她急了,哭着说受了欺负,要去告状,其实这是一种掩盖,她何尝真恼了呢?原本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谁知道贾宝玉不仅猜了,还猜对了,更要命的是又说出来了。林黛玉脸红了,她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尊贵无比,如何能接受这样的“亵渎”,然而这句话又像一把温柔的剑,带着体温挑开了她少女的心扉,所以她只能用“恼怒”“哭泣”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贾宝玉被袭人叫走之后,她闷闷的,风中还飘着落花。她走到梨香院墙下,此时悠悠扬扬的唱词传到了她的耳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天花枝招展,姹紫嫣红开遍,这并不稀奇,然而可惜的是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却没有人去欣赏,陪伴它的只有断井颓垣。此时此景,不正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吗?一位花样的少女在种种礼教的束缚下,她的内心格外的“澎湃”,然而这一切都只能用眼泪去压制,去冷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桃花虽好,终归也要凋零,春光无限,也终归要抛人远去,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能掌控在自己手里呢?此时的林黛玉哭了!是如此的不忍,又是如此的无奈。
第五:因为多种原因汇聚而哭
《论语》中有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是儒家哲学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但是林黛玉的哭已经到了“悲伤”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哭的根源错综复杂,往往纠葛在一起,因多种原因汇聚而哭,是最伤身体的。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惊、喜、悲、叹”在这一刻全部涌上心头——惊讶宝玉对她的用心与在意;欣喜两小无猜的纯情;悲戚无依无靠的身世;叹息似水流年的青春与薄命。所以林黛玉“不禁滚下泪来”。这个“滚”字不仅仅表示一个动态,同时还定格了一种状态——滚烫。泪是炽热的,因为促使流泪的根源来得那么猛烈而又复杂,这种哭泣伤身更伤神。
通观林黛玉的哭,分析这五种流泪的原因,其实最终可以归纳、浓缩成一个根源——为“情”而哭。为爱情而哭,为亲情而哭,为友情而哭,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流泪未必就是忧伤,所以在林黛玉的眼泪中有一份感怀,有一份怜悯,有一份体贴,还有一份难得的自我。在如今,我们生活起来都感觉无比的沉重,因为压力似乎已经超过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沉重来自于何方?来自于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挎着名,背着利,拎谎言,带着面具,在这么多七零八碎的包裹中唯独没有“自我”。林妹妹的眼泪中有,在晶莹剔透的泪光中显得如此清晰而又立体。我们不要去轻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包含着一份感恩;我们也不要去讥笑林妹妹的“小气”,因为她爱得深沉;我们更不要小视林妹妹的眼泪,因为它可能换回早已迷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