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哭(一)

标签:
林黛玉哭泣艺术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
林黛玉哭了,虽然哭得荡气回肠,哭得惊天动地,但是在中国人心中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习惯了她的哭,古往今来的少男少女们更爱上了她的哭,因为林妹妹的哭,没有扭捏,没有作态,泪水清澈而又闪闪发光。她怀抱着一份情,用泪水朦胧了人生,也用泪水洗出了独一无二的美丽。
据我统计,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从她第三回出场,到第八十回结束,平均每两回就要哭一次,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林黛玉戏份的章回。林黛玉为什么哭,是小气,还是心胸狭窄?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通读曹雪芹笔下这37处“黛玉之哭”,造成黛玉哭泣的原因至少可以划分为五类:
第一:为宝玉而哭
林黛玉的眼泪是用来回报恩情的,“还泪”是她最主要的“任务”,所以在《红楼梦》中她为贾宝玉哭了22次。这样算来,约60%的眼泪都用来偿还前世欠下的“情债”了。
前世的灌溉之情,用今生的泪水回报,单凭这份创意,就前无古人。“灌溉”用的是甘露,此物“可贵”“偿还”用的是眼泪,此举“价更高”。因为“灌溉”主要用手,而“还泪”却完全用心。所以林黛玉曾经对贾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林黛玉的心,空灵而又细腻,然而却不能时时刻刻装在自己肚子里。她放在了贾宝玉的身上,所以她惊愕,害怕,永远都不能“放心”,因为一放就会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林妹妹将这样一片心化为了一份爱,它来得简单而又撕心裂肺。她的眼中似乎永远充盈着泪水,也许这印证了她爱的深沉。
为“宝玉而哭”的本质是为“爱情而哭”。什么是爱情,它是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在生理激素的刺激下,怀抱着对性爱的好奇与冲动,在心中构建了一份完美的允诺。爱情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过程”,它的归宿何在?这往往是恋爱中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林黛玉也不例外。她为爱情而哭,归根结底都是为爱情的归宿而哭。在《红楼梦》时代,爱情的归宿就是婚姻,所以一提到婚姻二字,林妹妹总是异常敏感,于是就变得小气,刻薄。这不能责怪林妹妹,因为如果以婚姻为爱情的归宿,以此来衡量爱情是否圆满的话,那时的爱情多半都是失败的,不是败在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在终成眷属的厌倦。
第二:为身世而哭
林黛玉父母双亡,客居他乡,虽然锦衣玉食,但是无依无靠的感受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在前八十回中,她为身世哭了7次,所以为“身世而哭”便成了仅次于为“宝玉而哭”的又一大哭泣根源。
例如第三十五回:(林黛玉)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 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林黛玉此时的心境,因为我们有父母,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父母的存在。在我看来,林妹妹的这一份为“身世而哭”至少能让我们对“失去”与“拥有”有一份理解——我们习惯在失去中发现拥有,而忽略了在拥有中警惕失去。
第三:为亲情而哭
虽然林黛玉只为“亲情而哭”了3次,但是在《红楼梦》中林妹妹的哭泣却是从“亲情”开始的。在书中第三回这样写道: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在这3次为亲情而哭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哭的动静都比较大。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哭态”描写,一共用了18种方式,然而唯有这一次用了“洒泪”。泪不是“流”更不是“滴”,而是“洒”,只能说明这一次哭得最伤心,最厉害。紧接着为“亲情而哭”是在同一回中见到贾母的情景。书中写道: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离开父亲是“洒泪拜别”,见到外祖母是“哭个不住”,真可怜见的。当第十六回林黛玉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回到贾府后,彼此见面“未免又大哭一阵”。
林黛玉为亲情“大哭”最耐人寻味。亲情是情感世界中的至高之境,也是众多情感最后演变的一个走向。当岁月冲淡了荷尔蒙,当年轮压碎了激情;当浪漫褪去了外衣,裸露出生活中的琐碎,此时的爱情就会悄然声息地演变成亲情。萍水相逢,君子之交的友情历经时间的冲刷也会慢慢变为亲情。亲情是万情之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为它用心“大哭”,这是一份最好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