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论心武——简析《刘心武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2011-04-14 08:45:48)
标签:
刘心武续红楼梦马经义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平心论心武——简析《刘心武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刘心武续红楼梦》仅从小说创作这个层面来说,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比如“司棋之死”、“抄检荣国府”、“林黛玉回归太虚幻境”、“贾宝玉悬崖撒手”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笔墨,故事的可读性也很强,特别是《红楼梦》中小人物的设计尤为巧妙,但是 刘心武先生毕竟是在续《红楼梦》,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故事的铺陈,前后思想的连贯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推敲。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讲,有这样几点感受:
第一,续本中有为了纠正学术界的某项错误而故意编排的情节。
刘心武先生在续本的《说明》中写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有不少的“问题”。其中将“腊油冻佛手”修改为“蜡油冻佛手”就是一例。因为刘心武先生认为,“腊油冻”是一种珍贵的石料,是不能和蜡制品混淆的。所以在续书第八十五回就有这样一段情节:
凤姐道:“也只能让他帮点力所能及的忙。二老爷二太太一直说,老太太遗下的东西,至少选一样留给元妃,作为想念。老太太头年寿辰,有个外路和尚跑来,送了件奇特的古玩,是个腊油冻佛手。”邢夫人道:“蜡制的玩意儿值个什么?年年春节庙会里,满坑满谷有那蜡制的瓜果梨桃,几枚大钱一个,谁稀罕那东西?”贾琏道:“不是蜡烛的那个蜡,是腊肉的那个腊。腊油冻乃一种最罕见的石料,看去竟与腊肉上的肥油一样,雕成一具佛手,实乃人间一绝。”
从续本的《说明》到这段情节的设置,不难看出,是为了“目的”而故意编排。当然不能说刘先生这样写是错误的,但是读来总觉得不太自然。
第二,续本中重复前八十回的文意较多。
例如续本第八十七回,贾珍吩咐贾蓉去找贾蔷,刘续本中这样写道:
那贾蔷系宁国公嫡传玄孙,因其家族只剩得他一个,多年来由贾珍养大,后又给他银钱让他自购房舍居住过活。
其实这种介绍在曹本《红楼梦》第九回就有,其中这样写道: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如今竟分与房舍,(贾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两段文意完全相同。假若不作续书论,这样的文意重复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然而这毕竟是在续补曹本《红楼梦》,所以像这样的重复就显得累赘。再者,曹本《红楼梦》中也不会对某个人的情况作两次同样的交代。
第三,故事情节的铺陈略显仓促。
《刘心武续红楼梦》中的故事脉络是在红楼探佚学的基础上构思写作而成的。刘心武先生的前几部红学类著作几乎都在“探佚”。探佚学属学术范畴,它和小说创作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然而在续本中,情节的展示并不充分,大有“点到为止”的感觉。贾母之死,黛玉沉湖,惜春出家等情节都显得仓促。可能刘先生做《红楼梦》探佚太深,模糊了“探佚”和“小说”之间的界限。
什么是“红楼探佚”,梁归智先生认为:探佚就是通过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等“伏笔”,以及小说的情节发展、思想倾向、人物性格的必然演变趋势,再结合脂批和其他材料,如曹家的生活原型考察、野史笔记提供的信息等,综合研究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佚稿的情况,进而探讨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
对于《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探佚,并不能与续书创作画上等号,因为“探佚”只在于寻找原著佚稿的“筋与骨”,而不会为“筋与骨”添上“血与肉”。换句话说,“探佚”只在于寻找被“迷失”了的人物的最终结局,而不会在乎人物走向“结局”的过程。丁维忠先生在《红楼探佚》一书中说道:“探佚的目的,也不是复现原著的全部原貌,而是尽可能地达到与原著的某种接近度。探佚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原著,即在于它的接近度和启示性。它不可能回答佚稿的所有问题(刨根问底),而只是尽可能精确地提供某些“点”,尽可能完整地连成“线”,至于它的“面”或“圆”,要靠读者在想象中完成。”
丁维忠先生所说的“面”和“圆”其实就是续本《红楼梦》中的故事铺陈,然而遗憾的是,这种铺陈在刘心武先生的笔下并没有完全展开,所以读起来不大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