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论心武——简析《刘心武续红楼梦》的语言
题记:
我佩服续写《红楼梦》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凡的才华,而是他们能够承受众人的唾骂,单单这份勇气,就非常人所有。自清代至今,续写《红楼梦》的不下三十余家,从高鹗到刘心武,没有一家有“好下场”的。有意思的是,同为续写《红楼梦》的作者,刘心武曾经也把高鹗“骂”得永不超生,如今风水轮流转,
刘先生也站在了浪巅上,滋味如何,自有当事人体会。林语堂先生曾经为高鹗翻案,著书《平心论高鹗》,如今我也附庸风雅,借着林先生的题目格调,平心论一次刘心武。不过我不是“骂”,而是平心去“论”,有一说一,才是做学问的正道,也才对得起刘心武先生的一片痴心。

2011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这已经是刘心武先生关于红学的第八本著述。但,较之前七本著作而言,这本书不是学术类著作,而属于小说范畴。刘心武先生原本就是著名作家,这本《刘心武续红楼梦》算是归了他的正道。
刘心武先生前七部红学类著作分别是:《红楼望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二、三、四),《<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红楼眼神》。从学术研究上看,虽然这七部书都独立成册,但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却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这七部书都是为了续写《红楼梦》而作的必要性研究。换而言之,这七部书都可以归纳在《红楼梦》探佚学的范畴。人物如何结局,故事如何发展,千丝万缕,草蛇灰线又如何在文中布置,刘心武先生在这七本书中都作了详细的探讨,丝丝入扣,奇妙万分。然而这一切最终都要汇总在“续《红楼梦》”中来,将一切学术研究化为小说文字,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的《刘心武续红楼梦》。
介绍这些,我只想阐明一个立足点——简析《刘心武续红楼梦》就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来分析,换句话说,我只是针对语言,人物,诗词,结构,思想加以探讨,至于书中故事为什么那样发展,人物为什么如此结局,已经不是我们评析这本小说的重点了,那应该让探佚学家去理论。

《刘心武续红楼梦》的语言
续书在“说明”中曾明确指出:“为了使其阅读感觉尽量接近曹(雪芹)体……”除去一些字、词、句尊照前八十回以外,还不取现代汉语写法。刘心武先生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续本更为接近曹雪芹的文本语境。这样的初衷,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续本的阅读体验,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似乎距离曹体甚远,相反,现代语境与笔调甚为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物对话,现代词汇元素过多。
语言原本是由词汇元素构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词汇出现,这往往是区分语言风格的途径。使用什么样的词汇也是造就文字类作品风格最直接的元素。续本原是模仿《红楼梦》时代的语言风格,但是在书中却能品尝到“快餐”的味道。
例如,续书第八十二回,因为史湘云的婚嫁,贾宝玉和林黛玉商量着送什么礼物,紫鹃在一旁说道:“我们姑娘亲去,什么贺礼比得了?就是天大的礼物!”林黛玉笑道:“你这么夸张,我倒不敢去了。”
再如,续书第八十六回,紫鹃在外屋做女红,贾宝玉走过来,问那披风上的红宝石从哪里来的,紫鹃让他猜猜看,贾宝玉说:“凤姐姐送的?”,紫鹃摇头,贾宝玉又猜:“敢是妹妹从扬州带来,一直没有拿出来过的。”紫鹃方道:“这回还靠点谱。”
类似于“夸张”“靠谱”这样的调侃词汇在续本中还很多,只不过很难在前八十回曹本中找到,想来刘心武先生被当下的年轻人“毒害”得深了。
第二:人物对话的语境也充满着现代时尚气息。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往往在“对话”中推动与展示。这种技法司空见惯,续本也不例外,然而原本要贴近曹体的续本,其人物对话却充满着现代时尚气息。
例如:续本第八十四回,小红和贾芸结婚后,想找点能发达的营生来做,于是夫妻二人开始筹划,小红计议:“莫若咱们先开个花厂,供应这京城富户,路子趟顺了,则接揽造园的活计,造不了大观园,布置个四合院、后花园,应能对付;再熟稔些,讨了声彩,则造个小观园,也是很大的财路。”这一段读来,真一个现代版夫妻合计开“园林设计公司”的派势。
又如:续本第八十五回,因为贾探春要远嫁茜香国,茜香国的王子想提前见见贾探春,此时的贾政对探春有了一番嘱咐,读来大有当下找工作面试前的职业指导之感。贾政说道:“听说那茜香国女王并王子,并不打听郡主血缘,及嫡庶等事,只要求能让他们先见一面,当面验证相貌风度谈吐学识等。想来你通过不成问题……”
再如:续本第八十七回,因为林黛玉的沉湖而死,贾宝玉伤心欲绝,赵姨娘凑过来说道:“二爷莫忍,大悲窝在心里头,只怕要酿出大毛病来,你不如尽情嚎啕,把那心里淤血喷出来就松快了。”读到这一段,我甚是惊叹,这赵姨娘难道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喷血”确实是周星驰影视作品的惯用表现手法。
最后再看一例,十分有趣,续本第九十回,荣国府已经被抄检,贾宝玉房中只有麝月一人伺候,这时麝月削苹果给宝玉吃,刘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那麝月却又端过缠丝白玛瑙碟来,里面是已去皮削成一般大的苹果肉,且果肉上已插妥小竹签。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大观园中的小姐少爷们是怎么吃水果的,但是看刘心武先生这样的描写,我甚是高兴,原来自己吃水果的方式竟然和大观园中的人物一模一样。
第三,续本中的叙述描写现代散文化。
《红楼梦》原本的叙述描写多为诗化的语言,或者直接用诗来描绘、叙述。所以我们常常感觉古朴而又淡雅。刘心武先生的文字功力,没得说,自然是一流的。然而在续本中,原本应该诗化古朴的语言,却成了现代散文化的语言。例如林黛玉之死:
他一步步走拢水边,又从容的一步步走进水中。越往里面走,他身子变得越轻。他对自己是林黛玉渐渐淡忘。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本是绛珠仙草。他是花,却不是凡间之花。凡间的落花掉到水中,终究会随水流出园子,堕入沟渠。他是花魂,是凡间的诗女林黛玉,正飘升到天上,成为不朽的魂魄。圆月望着那塘中奇景。一个绝美的女子,一步步沉塘。先是水没过脚面。次后没过双膝,风把他身上的月云轻纱披风吹成上扬的云朵。当水没到他腰上时,忽然他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脱落到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绛珠仙子一边往天界飘升一边朝人间留恋的眷顾,那水塘渐渐成为一杯酒,那大观园渐渐成为一簇花,那人间渐渐成为一片飘渺的刺绣……
单从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看,这一段描写,美丽而动人,意境深远,犹如画境,实属上乘之作,但是要和曹雪芹的文体接槽对隼似乎并非严丝合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