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战“文化三国”(二)

(2010-10-06 18:41:01)
标签:

三国

文化

诸葛亮

马经义

比较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血战“文化三国”(二)

蜀国在文化比拼中,虽然可以小胜吴国,但真正论起文学来也不值一提。张飞、关羽、赵云也未必比周瑜或者陆逊读的书多。蜀国这帮“兄弟”们的结集,和吴国比起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是由刘备导演起来的一群猛男“性情组合”而已。

 

其实在文学上能够取胜吴国的关键是诸葛亮的两篇文章——《隆中对》和《出师表》。就这两篇文章而言,当年的诸葛亮也并非因为要抒发情感而作,而是因为军事形势和政治环境。

 

《隆中对》以它的逻辑条理,再加一份清醒于乱世的觉悟而被后人所知晓的。其实“条理”和“觉悟”原本就是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要素,并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然后简单明了的文字最能彰显诸葛亮的“了然于心”和“胸怀大志”。所以《隆中对》也就在孔明的鹅毛扇中挥洒出了一股难得的“文学之风”。

 

对于诸葛亮,我一直不敢“亲近”,原因不在我,而在于他已经不是“人”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上面说:诸葛亮近乎于“妖”。在军事场中出神入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对于这样的能人,我确实不敢亲近。但是一篇《出师表》又让我清晰的看到了他身上还流淌着“红色的血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些话语是如此的真挚,他从个人情感出发,表达出对刘备的感念。而这份情感正是他跳动着的心脏。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情愿肝脑涂地。这份情感来的如此的直截了当,这不是政治式的豪情宣言,而是一份纯然的感动,舒缓而又清澈。最终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而结束。此时的诸葛亮一定是老泪纵横,正是这苦涩而又滚烫的泪水浸泡出了这篇《出师表》的美学效果。

 

要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最为捷径的一个办法就是找一个文学大家来“赞扬”你一番,无独有偶,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赞扬的就是诸葛亮。这可不得了,得到了诗圣的书面表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荣登史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