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690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绵阳晚报》上谈“新红”

(2010-09-14 11:31:28)
标签:

绵阳晚报

新版红楼梦

马经义

采访

娱乐

分类: 大众娱乐

2010年9月6日,关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接受了《绵阳晚报》的采访。9月11日见报(如下图)

在《绵阳晚报》上谈“新红”


可能是因为版面的问题,主编对采访内容作了大的删减,为了不引起误会,也清晰的介绍我对新版的观后感,现将晚报记者张登军先生采写的稿子全文刊登如下:

画面很唯美 感觉像在天上

——绵阳青年红学家马经义谈新版《红楼梦》

 

上世纪80年代,首上荧屏的《红楼梦》红遍大江南北。二十多年后,李少红再拍新版《红楼梦》同样轰动,从影片的筹拍到演员的搭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说法也是褒贬不一。

2010624,新版《红楼梦》在山东青岛电视台全国首播,92开始在安徽卫视和北京卫视播出,从而掀起了该剧的第二波争议浪潮,甚至有网友发文称,新版《红楼梦》遭遇炮轰,差点成为炮灰。

无论如何,新版《红楼梦》成为最近荧屏的争议热点。那么,与老版相比,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究竟如何?昨日上午,记者联系到正在成都读书的绵阳青年红学家马经义。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对新版《红楼梦》颇有微词,但他依然打出了90分。

 

    一个专家的期待

作为一名后起的青年红学研究专家,马经义对新版《红楼梦》的播放充满了期待。

624晚,新版《红楼梦》在四川卫视首播。在电视台播放前,马经义就沐浴更衣,乃至焚香沏茶,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并提前电话联络所有的“红友”、家人一起观看。在他的看来,“对于任何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播出绝对是一件大事。”

629日,只观看了8集,马经义再也坐不住了。原因是很多朋友给他打电话,或者在QQ上留言,问及他看了新版后的感想。原本计划在看完50集之后才写的观感,他只得提前进行,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不得不说了。”

但是,究竟说什么呢?在后来看完全部剧集之后,马经义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三年磨一“剧”,耗费过亿,投入的人力、心血、汗水可想而知,新版《红楼梦》也会因此而永载红楼文化史册。

《红楼梦》又得到了一次画面与声音合二为一的全方位解读,这是我最大的感受。”马经义认为,在欣赏、评价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其实就是对《红楼梦》文本以及《红楼梦》电视剧的正确认知。“文本”与“电视剧”原本就是不同的两样事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外乎就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着同一个故事而已,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再去评价就会觉得心平气和了,“至少不会有太多的失望。”

 

给新版打九十分

“如果给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打分的话,我给90分。”马经义解释给出这个分值的理由是,新版《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次电视剧,其拍摄过程的意义是多个方面的。

马经义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产生在高科技时代,人们可以借助高科技瞬间满足心耳神意的享受,这是文字达不到的感官刺激效果。但是,如果这种刺激切合了你潜意识中对《红楼梦》文本的认知,你会觉得“太享受了”,相反,如果这种刺激违背了你对《红楼梦》的理解,就会觉得“太难受了”。所以,对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评价就如同当今的红学争论一样,见仁见智。如果有了上述“立足点”,把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看成是由李少红领导的一次集体“读红”,倒不失为成功。

    “因此,如果给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打分,我给90分。”马经义认为,新版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让平面文字变成了立体感知,可以让忙碌的普通民众在休闲之中倾听真实的“红楼”之声,让经典那股朴素而永恒的温度重新回到民众之间,从而让经典不在遥远。更重要的是尊重原著,在崇尚文化快餐的时代,起到了经典代读的作用,而这种“代读”不是草率的,是精雕细琢、细致严谨的。还有一点是,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引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红学界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文化反思,无论对文化普及还是对学术探索都是不无裨益的。

 

    新版好得过了头

针对87版而言,马经义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好得有点过头”。

马经义认为,新版《红楼梦》的画面极其唯美,如同仙境。这是李少红最突出的导演风格,也是现代影视后期制作的高水平展现,就这一点来说,老版《红楼梦》电视剧只能望尘莫及了。人物的装束在灯光、背景的映衬下也十分的协调,当初痛骂的“铜钱头”,如今似乎不是那么可恶了,相反多了一份意蕴,“庆幸当年我没有闭着眼睛谩骂,否则这一耳光必定要打在自己的老脸上。”

     在红学家的指点下,新版编剧坚持“忠实原著”,这一点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编剧用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通行本,可能是考虑到这一版发行量最大,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普及的原因,新版剧中的人物对白,几乎一字未改,堪称代读《红楼梦》的效果。在马经义看来,这一点“做的太好了,甚至好得有点过头”。

“为什么好得过头呢?”马经义认为,为了忠实原著,书中不是人物对白的描述,在电视剧中全部用旁白念出来,在开始两集时,他甚至以为是在看“电视解说片”。但是,对这种表达方式,导演李少红则给出了一个新名词——图解红楼,“如果是这样,我倒无话可说了。”

 

错字是最大硬伤

虽然马经义给新版《红楼梦》给出了90分的高分,但他却发现,演员在表演时出现很多硬伤,最突出的表现是读错字。

读错字的硬伤,从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在第一集中,当空空道人在石头前读《石上偈》时,最后一句“倩谁记去作奇传?”,演员却把原本应读作“qing”的“倩”字,读成了“qian”,在这里,“倩”是央求的意思。再如 “叨扰”的“叨”字,本是个多音字。如果表示打扰的意思,这个字就应该读“tao”,但是新版演员却读成了“dao”。

还有就是第八集元妃省亲。当元春的銮舆出现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吟唱她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其中最后一句有的版本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新版电视剧的字幕显示的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但背景音乐中演唱的却是“虎兔相逢大梦归”。

类似的硬伤不少,但马经义自称“并没有一丝恶意的挑剔”,而是本着一个观众的直觉,呈现心中的第一感知,“因为我知道,《红楼梦》电视剧原本就是现代影视艺术对古典小说的再创造,如果我们多用一份欣赏,少来一份苛责,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科技的诠释中,又会渗透出另一种美。”

 

《红楼梦》电视剧的新旧之辩

在观看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将其与87版进行比较。同样也是褒贬不一。

其实,无论如何,正因为有新、旧的区别,加之二十多年的时间差,差异在所难免。在马经义看来,《红楼梦》电视剧新、旧版本之间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故事、拍摄技巧、演员演技、音乐、服装等几个方面。难免存在差异。

观点·故事

新版是对高鹗的认可

“从戏份上看,新版比老版的故事更完整。”针对故事之间的差异,马经义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最直接的区别就是,新版《红楼梦》是50集,老版《红楼梦》只有36集。”马经义认为,作为电视剧而言,剧集越多故事自然越完整,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单就新旧版本的故事情节而论,变化主要在《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新版的特点是忠实原著,编剧用的底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完全遵照高鹗的原本编写,没有任何的改变。然而,老版《红楼梦》则几乎否定了高鹗的续书,只遵照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后面的故事情节则是按照红楼探佚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编排故事。

“从学术上来说,从老版到新版的变化,其实也能看到当今学术界对高鹗后四十回态度的转变。”作为一名红学研究专家,马经义认为新版的这一做法值得肯定,“无论高鹗续得怎么样,也无论是否出自他手,但高鹗对《红楼梦》的流传毕竟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版沿用高鹗的文本,也算是对他的贡献做一次十足的肯定。”

 

观点·画面

    “乾坤大挪移”让人晕眩

就影视本身而言,马经义对新版的画面给出了“唯美”的评价,“但过分的唯美往往丢失了一份真实,给人的感觉总像在天上。”

“受客观条件限制,老版无论是灯光设计还是场景布置,乃至后期制作,都远不及新版。堪称唯美。”马经义认为,新版剧中人物的服饰做到了移步换景,让视觉色彩更显层次和动感。同时,布景也很讲究,怡红院依山而建,潇湘馆临水而居,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则按中国传统园林布局,取其精髓搭建而成。精美的后期制作也是当年老版想都不敢想的。

“新版融入了大量新型拍摄技巧。”马经义评价说,新版《红楼梦》在画面的动静之间大胆地尝试了“快进式”与“旋转式”,故事随着画面流淌,在突然之间会有快进,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比如甄士隐与两位神仙吟唱《好了歌注》的时候,三人位于画面的中心,旁边无数的路人飞驰而过,画面围绕着这三个人旋转起来,那一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诗境,就在天旋地转中抛洒了而出。

对那组镜头,马经义与一帮红友们戏称其为“凌波微步”和“乾坤大挪移”。但他同时认为,可能导演在处理这组画面动与静时赋予了很多的含义,或者是这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导演自身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红楼梦》亦真亦幻,如同梦境。

 

观点·表演

小演员多数是背台词

对新本新版《红楼梦》中的演员表演,马经义毫不留情地说,“小演员太嫩,很多时候都是像在背诵台词。”

相对87版而言,马经义认为,新版中的演员就演技而言,老一辈的无可挑剔。小一辈中的“配角”也演得很到位,比如贾环的调皮、猥琐在演员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展示,还有薛蟠,把书中“呆”“霸”“可爱”的元素也发挥的淋漓尽致。遗憾的是,几个主要的演员略显稚嫩了。比如说黛玉,从体型上就没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感觉,说话的神态过于单调,该刻薄的时候也没有犀利而尖酸的语调。再如王熙凤,该笑时假笑,不该笑时冷笑,言语之间带傻笑,“笑得我一身鸡皮,比起邓婕,确实差得太远,太让人失望了。”

《红楼梦》87版、新版的演员使用有所不同,87版是一批演员从头演到尾,而新版中的主要人物是分了年龄段的,从演员的神似和形态上说,老版和新版不分上下,但从演员的演技上来讲,老版比新版更到位一些。在新版中,很多小演员 “不仅人嫩,演技更嫩。”很多时候都像是在背诵台词,特别是北静王会宝玉的那一段,北静王的一番话语,就如同一个孩子,穿着戏服,站在台上“富有情感”的朗诵。

 

新旧之辩·音乐

对于看过新版《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剧中的背景音乐给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阴森”,因此让很多观众大呼“聊斋”。

“其实,严格说起来,两个版本的音乐各有千秋。”马经义认为,87版的音乐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成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无论是主题歌还是插曲,以及音乐背景都是实实在在的曲子。这种曲调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但是曲子背后供观众想象的张力就要小一些。

相比之下,新版音乐的特点恰好与87版相反,以“虚”为特色。首先是背景音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为背景音韵,采用的是昆曲中水磨腔的格调,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心理状态给出相应的音韵效果,配着“铜钱头”,折射出导演赋予红楼梦的神韵,也有了古朴的典雅风姿。还有就是主题歌与插曲,其中的“虚”表现在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有昆曲,有传统戏剧,也有现代流行歌曲,“在音乐上,这是新版取胜于87版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