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道家管理主张
(2010-09-02 00:10:26)
标签:
道家管理无为而治马经义文化教育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道家文化如同儒家思想一样滋养着龙的传人。虽然两种文化形式都强调“以人为本”“自我完善”,但是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学术思想。儒家提升人格的方法是主体的积极进取,通过自我修身,然后去“亲民”去“止于至善”,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然而道家则认为自我完善是主体内心的宁静祥和,通过顺应自然,懂得无为而治的真谛,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之道”,所谓“道”就是属于整个天地万物的共同的自然本性。那么把道家思想运用到企业人员管理之中就是去寻找适合中国人性的“自然管理”,用“无为”来实现管理中的“有为”。
老子曾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高明的管理者往往都会选择“无为”, 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员工的齐心协力,而管理者是通过激发、鼓励、协调员工从而实现生产目的的。道家“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模式,历来最受中国式领导的欢迎。这里所谓“上”指的是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所谓“下”,则指除了最高领导者之外的所有的组织成员。所以“上无为”针对管理者来说,就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去亲力亲为。你要相信自己的团队,要给他们发展、思考、创新的空间。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曾经创造了无数个第一,而享誉中外。后来记者采访贝尔实验室的负责人,美籍华人 陈煜耀博士,他指着墙上的一个匾额说,就靠这两个字“无为”,他说:“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让人感到不需要他。”又说:“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在领导。”
“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模式体现了组织分工的重要原则。不管一个企业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领导该做的事情不需要员工考虑,员工该做的事情,领导也不需要去指手画脚。这样才能达到和谐。
“上无为”对应着的就是“下有为”。这里的“下”是指普通的员工,“有为”就是去实实在在的做事,认认真真,尽职尽责。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
老子的《道德经》上说:“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心虚无欲达于极点,保持清静无为且坚定不移。这六个字用到企业管理中,是对管理者“治身”的要求,也是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
在实施“无为而治”的过程中,有一个出发点或者说是条件,就是管理者自身的修养和品质要高。要做到“无私无欲”。道家的“无私”就是没有私欲、没有私念,即不偏私,对任何事物都一律同等看待。管理者的所谓“私”,并不是一己之利的小私,而是“大私”,即所谓治理好企业,成就事业之个人理想抱负。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理想抱负,就必须抛弃常人利益与欲望这类“小私”。
高明的领导者,不是积累钱财货物,而是积累道德仁义。因此,老子的思想告诫管理者不要贪心,要知足,即要求管理者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时要适可而止。道家又把这种懂得知足而不贪婪的为政方式称为“持盈之道”。
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在企业人员的管理中运用自己的修为呢?
(1)“居下用弱”的修养原则。
道家的思想和儒家、法家等不同,儒家主张用“中”,法家主张用“强”而道家主张用“弱”。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它却能无坚不摧。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居下用弱”不仅仅是一种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给员工一种亲和力,没有领导架子的随和。这是一种智慧,往往“居下用弱”的管理者其号令最容易得到实施。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居下用弱也是获得人心的一种手段。
(2)“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
不与人争,并不是消极的行为,而是在“无为”之中达到“有为”的巧妙手段。老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当我们去与人相争的时候,往往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我们把事情反过来看就会发现有新的捷径。“争”的目的是“获得”。但是往往会在“争”的过程中丢失“获得”。如果我们运用“居下用弱”的方法,委曲反而能求全,这样我们在“不争”的状态下,往往能“获得”。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而这也就意味着创新。例如,海尔将大洗衣机微缩成“小小神童”洗衣机,虽然没有技术的突破,却在洗衣机的淡季市场创造出新的市场;“快乐王子007”冰箱解决了冰箱储肉出箱即时切的问题,空调无尘安装、冷柜上下开门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为企业带来了独有的旺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