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反者道之动”
(2010-08-19 19:17:20)
标签:
红楼梦道家反者道之动马经义红学传播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儒道兼济的文化格局里面,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天”与“地”。林语堂先生曾说:每一个中国人,从社会人格上来看,都是儒家;每一个中国人,从自然人格上来看,都是道家。如果“儒家”是我们的“地”,它教会我们的是实现自我,让我们有所担当,有所承受,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道家”是我们的“天”,它教会我们的是超越自我,让我们去乘物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曹雪芹和我们一样,也生活在儒道兼济的格局之中。所以道家的文化基因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了他的血液之中,从而支配着他的文字表达。
文化基因有“隐性”和“显性”之分,这一点我已经在《总论》中阐释过。那么从《红楼梦》文本中透露的道家思想以及道家著作出现的次数来看,道家文化基因应该在曹雪芹身上呈显性状态。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这个称谓的出现相对“儒家”来说要晚得多。因为“儒”原本就是中国先民早期的一种职业,而“道德”却是后来的一种学术思想。它的出现是根据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先秦时期的学术流派命名而来的,当年司马谈总结划分了六家——阴阳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和道德家。至此才有了“道家”的正式称谓。
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两家都打着同样的旗号,但是根本出发点却刚好相反。儒家的“道德”是人为的提倡,无论是“仁义孝慈”还是“恭宽信敏慧”都是人为的宣扬。而道家的“道德”包含着两层含义,所谓“道”是指属于整个天地万物共同的自然本性,所谓“德”是指每一个个体从道那里得到的天然本性。①“道”与“德”合二为一,简单概括就是世间万物固有的本然状态。所以老子强调要尊重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的自然之性。
贾宝玉最怕的就是儒家的“框框条条”,我们且不论他是有意识的反抗,还是无意识的抵制。但他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模板式的“君臣父子”让他反感甚至厌恶。贾宝玉欣赏的人都具有“神仙”一样的人品,而这些神仙哥哥、姐姐妹妹们都有一个共性——不随世俗。林黛玉不随世俗,才让人感觉孤高自赏,脱离群众;妙玉不随世俗,才让人感觉孤僻成性,远离凡尘;柳湘莲不随世俗,才让人感觉浪荡天涯,最后挥剑出家。“不随”的是什么,不外乎是人为的倡导,而人为的倡导又成了违背“本然”原始根源。所以这里的“世俗”与“不随”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矛盾。
庄子在《天下篇》中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中的文化基因落到贾宝玉身上,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散发出来,可以说“显性”得淋漓尽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贾宝玉放飞思想的“家常便饭”。他能和花鸟鱼虫深情对话,因为生病错过杏花的花期而心怀“辜负”。这些“精神分裂”式的举动让他在逍遥游的文化基因中悠然自得。“与世俗处”就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贾宝玉无意于孔孟之道,更不愿委身于经济之间,他向往的就是“与世俗处”自由洒脱。
道家的文化基因,在《红楼梦》中点点滴滴,布满全书,犹如夜空中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朴实无华的《好了歌》,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不仅仅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世间瞬息万变的状态,更点破了“好”“了”之间的关系——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要好须是了,不了便不好。好了之间变幻莫测,但我们稍加留意便能发现,此处暗藏着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因为道家遵从“道法自然”从而施行“道常无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因势诱导,从而实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那么世间万物是如何变幻发展的呢?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往事物相反的方向转换与发展。所以“反者道之动”就明确的指出,“动”的方向是事物的“反”方向。“反”就成了“道”运动的本质特征。
《红楼梦》中“好”与“了”之间的哲学意蕴就在这个“反”字上。“好”与“了”就如同事物的两极,“好”到了极致就向“了”的方向发展,所以“不了便不好”;达到了“了”又开始向新一轮的“好”转换,所以“要好须是了”。我们日常使用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样的词汇,就是表达这个“反”的意思。道家的“动”除了一个运转的方向以外,还有相反相成的意思。相互对立的两样东西,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才有“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合二为一。
①楼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