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读法
(2010-07-16 23:01:13)
标签:
诗词读法文学形式马经义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纵观中国文学史,我有一种感觉,它的发展就如同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一样。就像一个小孩子呀呀学语一样——最早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词,后来开始说短句,最后学会用复句……
中国的文学从形式上看,是丰富多彩的,她历经了上古的“神话”;两周的“诗歌”;先秦的“散文”;汉代的“词赋”;唐代的“诗词”;宋代的“传奇”;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以及近现代的新文学形式。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却贯穿中华文化精神的始终——诗词。
我们的文学从先秦《诗经》开始,最先是四言诗,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于是就有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然后再往下,就有了七言唐诗。有了七言还不足,还要去追求一种语言的跌宕,便有了宋词。宋词也被称为“长短句”。
词和诗在朗诵上,相比较而言,诗平和押韵,一气呵成,顺流而下,可一泻千里。而词却不大一样,它在语言上有了跌宕。我们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比如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我们用宋词的格调来读,语言就有了明显的跌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同样是这二十八个字,读法不一样,情感就有所不同。这种文学形式的改变,不是在追求技巧上的创新,而是展现出个人心中的那一份愿望,跌宕使他更加细腻、丰满。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纪晓岚。因为《四库全书》,他也就永载史册了。他的才华,我们不必再去赘言。那一份机智更是世间少有。我在看纪晓岚传记的时候,上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纪晓岚的文采和书法都是绝佳的,所以常有人找他写扇面,以作纪念。有一天,乾隆皇帝拿了一把白扇面对纪晓岚说:“听闻纪爱卿书法一流,也给朕写个扇面如何?”。纪晓岚欣然答应,提笔就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能是因为过于急切,想显摆自己,洋洋得意之间,却少写了一个“间”字。这是皇上给的扇面,且能涂改,再者,天子就在身边,这个怎么办?纪晓岚硬着头皮呈了上去,乾隆一看,少了一个字,便问怎么回事?纪晓岚急中生智,说:“皇上,我写的不是诗,而是词,让臣给皇上念念: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皇帝哈哈大笑,佩服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