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
(2010-06-29 12:33:44)
标签:
红楼梦李少红新版电视剧评论马经义娱乐 |
分类: 大众娱乐 |
对于任何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播出绝对是一件大事。为了观看新版《红楼梦》,我沐浴更衣,焚香沏茶,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并电话联络所有红友、家人及亲朋,一起观看。我叙述的这一切,没有一丝的虚假。对于新版,我太期待了……
直至现在我才看了8集,故事演艺已经过了元妃省亲。原本我想看完50集后才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有N多个朋友打电话或者QQ留言问其感想,实在躲不过,如今不得不说了……
《红楼梦》与《红楼梦》电视剧,这原本就是两回事,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影视。只不过是影视根据小说叙述着同一个故事而已。我们心中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就会规避许多的偏见。
新版《红楼梦》的影视画面,极其唯美,如同仙境。这是李少红最突出的导演风格。也是现代影视后期制作的高水平展现,就这一点来说,老版《红楼梦》电视剧只能望尘莫及了。
人物的装束在灯光、背景的映衬下也十分的协调,当初痛骂的“铜钱头”,如今似乎不是那么可恶了,相反多了一份意蕴。庆幸当年我没有闭着眼睛谩骂,否则这一耳光必定要打在自己的老脸上。
新版《红楼梦》电视编剧,在许多红学家的指点下,坚持“忠实原著”。从现有播出的戏份上看,这一点做的太好了,甚至好得有点过头。编剧用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通行本,可能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版的发行量最大,在民间流传最广,也最普及。新版剧中的人物对白,几乎一字未改,完全可以起到代读《红楼梦》的效果。
为什么好得过头呢?为了忠实原著,书中不是人物对白的描述,在电视剧中全部用旁白念出来,所以我在看一、二集的时候总觉得在看“解说片”。李少红对于这一种表达方式,她给出了一个名词——“图解红楼”,如果是这样,我也无话可说了。
对于新版《红楼梦》中的背景音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阴森,所以很多观众大呼“聊斋”。我仔细听了听,背景音乐,严格来说应该是背景音韵,采用的是昆曲中水磨腔的格调。昆曲被尊称为百戏之祖,用这样的音乐元素,配着“铜钱头”,便能折射出导演赋予红楼梦的神韵,也有了古朴的典雅风姿。
新版《红楼梦》在画面的动静之间采用了一种大胆的尝试——快进式与旋转式。故事随着画面流淌,在突然之间会有快进,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有如梦如幻的感觉。导演在处理画面动与静时,可能赋予了很多的含义,例如甄士隐与两位神仙吟唱《好了歌注》的时候,三人位于画面的中心,旁边无数的路人飞驰而过,画面围绕着这三个人旋转起来,那一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诗境,就在天旋地转中抛洒了而出。
这种画面的表达,可能爽快了导演,却转晕了我,真晕……
对于新版《红楼梦》中的演员,确实“嫩”了一点,不仅是人嫩,演技更“嫩”。当然老一辈的演员,无可挑剔,举止言语非常到位。为什么说这一帮红楼小演员“嫩”呢?很多时候都是在背诵台词。特别是北静王会宝玉的那一段,北静王的一番话语,就如同一个孩子,穿着戏服,站在台上“富有情感”的朗诵。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不需要我在此赘文。说实话,新版王熙凤太让我失望了。其它都好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该笑时假笑,不该笑时冷笑,言语之间带傻笑……笑得我一身鸡皮。比起邓婕来,确实差的太远了。
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字字未改。但是表演时却出现了很多硬伤。硬伤主要表现在演员读错字。
例如第一集,空空道人在石头前读《石上偈》时,最后一句“倩谁记去作奇传?”,“倩”读成了“qian”(欠),准确的读法应该是“qing”(庆)。“倩”是央求的意思。
再如“叨扰”的“叨”字。这原本是个多音字。如果表示打扰的意思,这个字就应该读“tao”(涛)。但是新版演员却读成了“dao”(刀)。
第八集,元妃省亲。当元春的銮舆出现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吟唱她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其中最后一句有些版本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新版电视剧的字幕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但是背景音乐又唱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
我没有看完全部就来评头论足,原不应该的,不过我并没有一丝恶意的挑剔,本着一个观众的直觉,呈现出心中的第一感知而已。因为我知道,《红楼梦》电视剧原本就是现代影视艺术对古典小说的再创造,我们多用一份欣赏,少来一份苛责,你会发现它在现代科技的诠释中,又会渗透出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