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中医文化极其丰富,可能是因为我孤陋寡闻,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我从未见过有哪部小说含有如此丰盛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这些医药知识,又不会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感觉孤立突出,它像被作者碾碎成粉末播撒在了《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溶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小说人物身上。
我这样介绍《红楼梦》中的中医文化,讲它丰盛,显得有点空洞,我罗列一组数据,就可以清晰的看见中医文化在其中的比重:
据统计,《红楼梦》中涉及医药卫生知识共计290多处,5万余字,使用医学术语161条,描写的病例114种,中医病案13个,方剂45个,中药125种,西药3种,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细致描写或明显涉及疾病与医药的就有66回,占全文的55%。(此统计出自于段振离教授的《医说红楼》)
一部小说中包含如此丰富的医药知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红楼梦》中有如此多的中医文化出现呢?
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第一,和中国大文化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理念相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像西方那样,文、史、哲、军、政、法等分得如此清晰,而是“混杂”、“勾连”在一起的。无论是史学、文学、哲学、还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其理念都是相通的。中医的医学理念可以说直接源于中国文化的文、史、哲。例如中医常运用的“阴阳五行”就直接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中医观又可以用于治理国家,例如汉代的“黄老之学”认为: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系统总体上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如果我们要给中华文化找一个发源地,或者说如此多的思想从哪里衍生出来,找来找去,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源于《易经》。像“气生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都是和《易经》关联在一起的。而中医和《易经》是什么关系呢?《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叫“医易同源”——是一个藤上长出的两个果。中医与中国文化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血肉关联,我们下面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①中医的“生命”观与道家的“生死”哲学
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拯救生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医学的根本目的性上都是一致的。既然要拯救生命,首先就要对“生命”有所了解,换而言之,就是何谓生命?可以说这是医学认识理论的出发点。中医认为“生命”源于天地之“气”,可以说这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黄帝内经》中讲道: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在这段话中,明确地指出,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
中医学中讲究“先天”和“后天”。所谓“先天”,是指人在出生之前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此时之“气”就成为先天之气。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后需要呼吸,此时所受之“气”便是后天之气。人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气盛,生命则旺;气衰,生命则竭。
中医的“生命”观和道家的“生死”哲学是不谋而合的。庄子在《知北游》中说:
“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所以道家哲学认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是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集起来的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当生命又走向死亡时,随着形体的消失,生命又化成气回归于自然。
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说:
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认为阴阳之气相结,便产生了世间万物。纵观中国文化整个思想体系,“气”育“生命”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儒家思想不讲“怪力乱神”,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对“生死”不感兴趣,所以儒家文化排除在外。
中国文化中的“气育生命”具体来说又是“精气”与“浊气”的结合。“精气”上升,“浊气”下沉,所以“精气”便成了人精神活动的来源,浊气便形成了人的形体。
②中医学理论与“中庸之道”
中医学的根本理论我们可以称为“阴阳平衡之道”。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在前面我们曾经讲到,中医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气”,而“气”在中医学里又要分“阴”“阳”。中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失衡。
例如我们时常说的“五脏六腑”,所谓“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也有阴阳之分。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跟六腑是阴阳配合的。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全面确立的标志。它是由黄帝和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撰写的,所以中医学又称为“岐黄之学”。《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灵枢》主要讲经络学说,这成为了以后针灸治疗的依据。《素问》则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治病都是运用“阴阳理论”来进行的,例如:“阴”太盛,“阳”就要病;“阳”太盛“阴”就要病。“阳”盛为热,“阴”盛为寒。治疗的目的就是使其阴阳平衡,所以治疗也要分清“阴阳”,阴寒阳补,热症阴补。
中医的阴阳理论源于何地?其实“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时常称为“用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度。所谓“度”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中医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中庸》中讲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儒家文化外在表现的极至境界。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的表达要恰如其分才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重“礼”,常说“礼之用和为贵”,行“礼”也要恰如其分,过分则虚,不足便不诚。所以孔子认为“中庸”这种品德是最高的,可以说“中庸之道”已化为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中医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中国的医学,实际上它更是一种“中道”的医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者,中道之医也”。中医又叫“汉医”、“国医”“传统医”等等。“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书记载云:
以热盖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二字形成名词真正被世人所用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为了对比西医,才给中国医学起名为“中医”。1936年,国民政府定《中医条例》,法定“中医”二字,从此“中医”正式出现在各种文案之中。
现代人对“中医”二字的理解多为“中国医学”的简称。其实这种理解已经歪曲或遮蔽了中医的本质与核心思想。中医的“中”不只是一个相对于西医的方位、国别或民族的概念,而是中华哲学——《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的“中”。中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对“中”的运用。
中、西医文化对疾病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西医认为:人体得病是因为病毒或者细菌对身体的侵入。治疗的药物类似于子弹,到人体里把这个“敌人”消灭。中医却不这样认为,中药不直接杀死敌人,而是相信“人体自有大药”,要把人体内本来就有的大药调动出来,让你自己去把敌人驱逐出境。
为什么时常说中医能治本,而西医只能治标呢?比如说,我们脸上的青春痘,西医会认为这是内分泌失调,或者荷尔蒙引起的油脂分泌过盛,堵塞毛孔,皮肤发炎。而中医认为,这种炎症归根结底是“胃经”的问题,除了治疗脸上的豆子,还要调理你的胃,才能让青春痘彻底消失。
③中医的“整体”观与宋明理学思想
在中医学中有局部反映整体的思维方式,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中医的“整体观”。例如我们现在休闲场所盛行的足疗,其实就是这一思维方式的文化表现。中医认为脚底虽然只是人身的一个部分,但却能反映全身的状况。
再例如我们从一根手指上,就能看出我们五脏的健康状况。
手指最外面是皮毛,什么主皮毛呢,是肺!皮毛下面是肌肉,什么主肌肉呢,是脾!肌肉里面是血液,什么主血气呢,是心!肌肉裹着骨头,什么主骨呢,是肾!连接我们骨头关节的是筋,什么主筋,是肝!
中医学这种局部反应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的主流文化非儒家文化莫属,而儒家文化发展到了北宋便达到了巅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宋明理学”的时代。
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天理”,所谓“天理”就是“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在这种思想下,理学又提出“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理论。所谓“太极”就是“整体”,“人人”、“事事”、“物物”都只是一个局部。而每一个局部里面又都整体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例如“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一个社会的局部(个体),但是在这个人身上却能体现出完整的“三纲”来。作为臣民,皇帝时他的纲;作为父亲,他是儿子的纲;作为儿子,其父亲又是他的纲;作为丈夫,他又是妻子的纲。所以说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宋明理学思想是一衣带水。
④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国文化精髓
中医养生历来讲究三个层面——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无论是哪一种养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中讲: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儒学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雾》中说: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顺其自然”,这一点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常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天人合一”的核心就是“顺其自然”。
“自然”这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指现在所谓的“自然界”,而是指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其自然”就是顺从一切事物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
道家学说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家利于“神”,儒家利于“行”。道家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顺其自然”,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无为”。
“无为”并非消极被动,更非无所作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让我们辅助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而不能随意去改变。
第二:这与曹雪芹“写实性”创作方法紧密相连。
研究红学的人,都喜欢去批判周汝昌先生的自传说,但是无论自传说是否成立,有一点,所有红学家都是不能否定的,就是曹雪芹运用的创作手法是“写实性”!所以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上说:“《红楼梦》是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既然是写实,那么曹雪芹曾经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有生病,吃药,就医的,这一切都会成为素材融化成艺术,泼洒在红楼梦中的人物身上。
第三:因为在《红楼梦》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特定环境中,主子们个个“安富尊荣,钟鸣鼎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肌肉活动和起码的锻炼,以致体质孱弱,虚不禁风,疾病也就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宁荣二府,主子仆人成百上千,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仇恨、嫉妒,人与人之间,并非其乐融融,往往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许多病症便是常事。这就是在中医病因学中所谓的“外伤六淫,内伤七情”(六淫:风、寒、暑、燥、火、湿。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参考文献:
段振离 《红楼医话》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 第3、5—9 74
页
楼宇烈 《中国的品格》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
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组 《文化大观园》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7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