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思维发源的核心。我们曾探讨过,文化的含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存在,那么《周易》中对“人”是如何理解的呢?
《周易》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
这段话,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的产生是天地结合,自然生成的产物,他和世间其它生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生成的,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关系。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道理。人和自然万物在天地间生长,人在万物之中又有着他特殊的地位,这就是《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只有人上可通茫茫宇宙,下可接浩浩尘世。
《周易》对人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各门各派。例如道家,在“三才”的概念上,推出了“四大”概念——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在“天地人”上有增加了一个“道”。其实“道”在《周易》里面也提到了,它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再如儒家《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中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荀子也成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有义,所天下最贵所以可以看出,道家、儒家所关注的人,都受到了《周易》注重人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的宗教不发达,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人是如何的产生的,这一问题和西方的认识完全不相同。在《旧约圣经》中《创世纪》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神说,我们要按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从这段话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西方哲学认为人的产生是上帝,是神的创造,而且人的职责是协助上帝,协助神来管理世间万物。那么人是站在世间万物之上,神之下的生灵。对于神来说,人要去顺服,对于世间自然万物来说,人又应该去征服。
而中国哲学的认知却刚刚相反,人是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磨荡生成万物之中的一种,对于自然我们要去顺应,从而和天地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便衍生出了中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征服自然”和“顺应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