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义”与“救世”这是墨家在人生观层面上的主张。那么在道德观层面上呢?墨家主张“兼爱”和“节俭”。
“兼爱”应该说是墨家学派最有特色的思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墨子把这些社会现象归结为“不相爱”,要想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倡导“兼爱”,这一切才能迎刃而解。
要做到“兼爱”需要向两个方面延伸,第一就是“视人若己”。第二就是“诚实守信”。对于第一点,在《墨子·兼爱中》篇中是这样诠释的: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墨子的“兼爱”,就像儒家的“仁爱”一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而和谐的社会,为民众营造了一个“唯美的允诺”。无论是否能够实现,这毕竟是一种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但是“兼爱”和“仁爱”最大的区别就是,“兼爱”是“爱无差等”,没有亲疏,不分贵贱的。而“仁爱”刚好相反,主张“爱有差等”根据亲疏贵贱,长幼老少给予不同程度的爱。
贾宝玉,他身上的那份“大爱”,既有儒家“仁爱”的基因,更有墨家“兼爱”的思想。两者相比较而言,“仁爱”在他身上处于一种“隐性”状态,所以当他对林妹妹倾述衷肠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说出“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妹妹你了”这样分“等次”的话。而“兼爱”在贾宝玉身上却是一直出于“显性”状态。他对自己的姊妹是“极好的”,对身边的丫鬟也从来不另眼相待,如同姐妹。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贾宝玉看见袭人的两个姨表妹,感叹这样好的女儿怎么没有养在侯门大户之家。这种“感叹”正是“爱无差等”的散发。
“节俭”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毫无疑义!这种人类的基本美德,正是墨子当年根据奢华靡费的经济现状发出的呼唤。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家学派强烈的谴责儒家学派的“厚葬”,认为厚葬不仅是浪费财富,还会使“国家必穷”,“人民比穷”,“衣食之财必不足”。
《红楼梦》中的贾府,因为地位的尊贵,爵位的显赫,日用排场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虽然如今“内囊已尽上来了”但为了支撑一个国公府的体面,一切费用决不能将就减省。我们看看秦可卿的丧礼就知道是多么的奢华靡费。用的那口“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般的棺材,连贾政都觉得“非常人可享用者”。
墨子提倡的“节俭”,在探春理家的时候得到了“显现”。贾府一直是王熙凤做“执行总经理”,虽然有些人事、财务权力,但是上面还有贾母、王夫人这两个“总裁”与“总监”,所以做起事来总有些牵绊。就像第五十五回,她对平儿说:“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节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一个不背地里恨我的……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有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可知王熙凤早有节俭之心,却没有节俭之力。
探春的治家才干,在五十六回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在“兴利”之前,探春治家的第一步就是开源节流,整顿不必要的开支。例如家里的媳妇来领取贾环、贾兰一年在学校里吃点心、买纸笔的费用。探春说道:
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
贾府,人多事杂,家族的开支,主子奴仆们的日用供给,都是曾经贾府的老祖宗们定好了的,但是其中的“宿弊”也就随着日月的轮替而逐渐堆积,像这样重复叠加的支出,让本来不堪重负的贾府越来越难以支撑。所以要想“兴利”首先就必须“节俭”。
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对平儿说:
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
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了为是。
墨家学派提倡人民勤俭持家,衣食住行都以实用为要——能吃饱,能穿暖,房屋能避风寒就行,反对将就排场,比阔气的奢靡之风。当然对于贾府这样的人家,还不至于只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能在原有的豪奢状态下提倡一种俭省精神,除去一些“宿弊”就已经是在发扬墨家节俭的美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