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国维之死与《红楼梦》中的“自杀”

(2009-06-16 00:06:08)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王国维

马经义

生死

研究

文化

分类: 红学家概况

王国维之死与《红楼梦》中的“自杀”

    王国维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在百年文坛之中,他有着不可撼动的学术地位,且又是一代史学宗师,桃李满天下,像赵万里、吴其昌、戴家祥等等都是他的学生,私淑于王国维的弟子更是不计其数了,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侯外庐就承袭了王国维的学术之路。王晓清先生在《学者的师承与家派》一书中就说过:“以王国维为学术宗主的专门之学,构成了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半壁江山”。

 

    因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至今被奉为经典的名作,所以很早我就细细地拜读过了,但对王国维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对红学的研究。前段时间在图书馆无意间翻到了王国维的《静安文集》,读罢感慨颇多!

 

    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纵身跳入昆明湖,在这样一个政治风云突变的年份,王国维让自己的生命牢牢地定格在了一片水波之中。

    我一直都很纳闷儿,这样一个大学者,这样一个深研《红楼梦》精神的人,在“红楼”之中苦苦寻求到了“解脱之道”的一代国学大师,怎么会去自杀。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就明确的表示过,自杀不是真正的解脱。《红楼梦》中的解脱之道,是“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在王国维先生看来,《红楼梦》中,最后真正解脱的人只有三个——贾宝玉、贾惜春、紫鹃。他们最终都皈依佛门,而在这三人之中,惜春和紫鹃的“解脱”是“观他人之痛苦”后得到的人生感悟,这是一种自然的觉醒,这种解脱的层次其实并不深刻。王国维认为,贾宝玉才是书中唯一能够从人生的痛苦之中自拔、解脱出来的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道。

 

    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好一个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王先生,您为什么最后用一个惊世骇俗的“弧线”沉入湖底,这种自杀有什么“超然脱俗”呢?

    在阅读了《静安文集》之后,似乎渐渐有了零星的答案。王国维自幼坎坷,三岁丧母,29岁父亲去世,30岁继母和妻子相继离开人间,生活的变故早已使他性格内向。在文集中,他说自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单薄的年轻人,日日思考,忧虑的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后来他接触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这种哲学理念和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不谋而合,于是他便开始耽溺于叔本华的思维之中。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自己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意志”就是生活的欲望。所以“悲观主义哲学”认为,生命因意志而存在,人生的终极理解就是求得一种解脱。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是多方面的,但男女之间的情欲所酿成的悲剧,具有无限的永久的意义。男女之欲,有害无利,一旦陷入,不易自拔。对于人而言,肉体本身就是一种“欲”苦。这种思想,其实不单单是王国维所有,老子也说过:“人之大患,在吾有身”。

 

    王国维最后投湖自杀,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叔本华的“解脱之道”,还是没有真正悟出《红楼梦》的解脱精神?很多学人都断定王国维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文学评论而言,并非“积极就好”、“消极就差”,这只能代表评论者所持的价值观念而已。对于“积极”与“消极”的定义,所持不同哲学观念的人各有其不同的解释。例如儒家文化认为:挖掘自身的潜力,投身于工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积极;而道家文化认为:看破生死,看破功名,修其身心,超越自我,这才是“积极”;而佛家文化认为的“积极”却是超脱凡尘,六根清净,渡苦渡难。那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积极”呢?恐怕只有“修儒说儒,修佛说佛”了。

 

    我记得叶嘉莹先生在研究王国维的时候,对王国维的性格作出了两点评论,第一:理智与感情兼长并美。第二:忧郁且悲观。这两点也是造成王国维最后自杀的主要原因。

问题仍然要回到“自杀”上来。一个在《红楼梦评论》中“斜视”自杀的人,为什么最后还要选者这样一条道路?

 

    抱着这样的问题,我又重新阅读了《红楼梦评论》,这次我发现了一个微小的信息,就是王国维评价鸳鸯之死。鸳鸯因为反抗贾赦,不愿意去做他的小老婆,后四十回中,贾母死了,鸳鸯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捏控在了贾赦的手里,最后上吊自杀了。王国维认为,鸳鸯之死和金钏、司棋等的自杀有所不同。王国维说:“鸳鸯之死,彼固有不得已之境遇在”。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王国维的自杀,是否也有“不得已的境遇在”呢?

 

    通观王国维的生前文字,虽然他没有皈依佛门,但是已经有了出世的觉悟。例如他对“悲剧”的理解也是新颖而深刻的。他认为世间的悲剧有三类,第一类是由阴险恶毒之人造成悲剧。第二类是偶然性的错误所造成的悲剧。第三类是“存在悲剧”,是由人物的相互关系和彼此地位的不同造成的。在这三种之中,第三类悲剧是最可怕,也是随时存在我们身边,无声无息地,不见血腥的悲剧。《红楼梦》演绎的就是这样的悲剧。

 

    可是历史到了北伐的前夕,北京城有一种传言:当北伐军进入北京城之后,那些顽固的,保守的,循旧的满清遗老们,都要统统治罪。王国维是满清的遗老吗?也说不上,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看见溥仪依靠日本人的力量来建立伪满洲国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王国维是溥仪的师傅,在溥仪年幼之时,是他手把手的教溥仪读书写字的。刚刚我们就说到了,王国维是一个情感和理智兼长并美的人。他也曾经感慨过,满清的衰亡不是溥仪的“罪过”,他不过是在亡国之时做了一个亡国之君而已。所以在王国维内心深处,和溥仪的那段师生情谊是不能轻易决绝的。如果北伐军以满清遗老来治罪他,他可能也就有口难辩了。

 

    王国维的“情感”和“理智”兼并,是优点,还是缺点?从学术研究来说,这是难得的“兼并之美”。文学研究的本身需要情感去体悟,同时又需要理智来剖析。正是因为两者兼得,才成就了王国维一代宗师的地位。但是恰恰又是因为“情感”和“理智”的相互矛盾和摩擦,使他最后走向了昆明湖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