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禄蠹”与“除‘明明德’外无书”
(2009-05-03 01:02:57)
标签:
红楼梦红学马经义禄蠹明明德研讨文化 |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
解析“禄蠹”与“除‘明明德’外无书”
——————————
(正文)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明白了——贾宝玉常说:读书人都是“禄蠹”,世间除了“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已意,混编纂出来的。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贾宝玉的言语中,似乎充斥着一对矛盾。既然攻读儒家经典的人是“禄蠹”,那么为什么又推崇“明明德”呢?而“明明德”恰恰又是儒家的经典语录,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发生了矛盾,或者说,是我们认知的切入点有了偏差。
“禄蠹”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儒家经典的人,这种人的目的是“升官发财”,是要通过儒家经典作为阶梯,从而达到对名利的追求。所以“禄蠹”包含的鄙视,是针对追求名利之人的,而不是辱骂为了研究儒学的文人。
为什么说“除明明德外无书”,这并非排斥“百家”而独尊“儒术”。是作者对儒家“入世态度”的一种肯定。这里的“入世态度”是指——人在人世间,对人、对己的方式和方法。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一个人的德行,也就是我们的道德品质,第二层是指一个人的学识修为。“明明德”的合成,就是要让一个人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通过自觉的内在历练,在道德与学识方面达到双重建设。这是儒家在“入世态度”中“对己”的方式。那么怎么“对人”呢?这就是“明明德”之后的“亲民”和“止于至善”,也就是说,通过我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亲近民众,教化民众,让他们和自己一起提升自我的“德”,然后达到“至善”。
其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儒家“入世”的态度,这种态度和道家、佛家的基本态度一样,不一样的就是他们各自所拥有的价值核心。无论是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或者佛家的“救世”,首先都要“明明德”,要通过“亲民”,最后才能“至善”。这一条线路是正确的,换而言之,是从不同的价值核心出发,所经过的一条相同的道路而已,不外乎就是各家对“至善”的理解不一样罢了。儒家的“至善”是实现自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道家的“至善”是顺应自我,从而达到回归自然,“无为”天下的目的;佛家的“至善”是超越自我,从而达到救苦救难,普度苍生的目的。
所以贾宝玉骂“禄蠹”,又称“除‘明明德’外无书”并不矛盾。一个是唾弃为名利而读书的人,一个是赞同、肯定“处世”的态度。
贾宝玉还说:现在的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混话”?
说白了,这是对传统治学态度的一种鄙视。中国传统文人,做学问通常都谦称“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己不是在研究学问,不过是在阐发圣人的言论和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圣人立言”。既然是“述而不作”,那么你怎么能保证你所“述”的思想就一定是圣人的呢?既然不能保证,那么就是“另出己意”就是“混编纂”。正是因为“另出己意”“混编纂”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僵化教条。
看来贾宝玉的“疯话”是有文化基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