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切都是《红楼梦》的魅力

(2009-04-30 00:13:05)
标签:

马经义

电子科大

红楼梦

讲座

红学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一切都是《红楼梦》的魅力

   2009年4月28日,我接受了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的邀请,讲座“红学”。其实我自己都记不得,像这样的讲座我作了多少次,但是像昨晚那种“火爆”的场面,真是少见,走廊、过道、窗户上,全被站得满满的,主持人已经宣布讲座开始,我还在外面无法越过人群,后来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挤进了报告厅,我被他们对红学的那种激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其实,“火爆”的根源不是因为我,我的“名气”还不足以让理工科的学子们如此“疯狂”,他们都是冲着《红楼梦》而来的,这也是我倍感欣慰的主要原因。谁说理科类的学生只知道演算微积分?对人文一样的喜爱,科大学生的热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电子科技大学是985院校,国内一流学府。在我的印象中,能考入科大的学生,其聪敏、睿智都是一等一的层次。

 

    出现“火爆”的场面是因为红学太“红”了吗?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并不在红学过“红”的现实本身,而是理工科的学生们,在内心深处需要这种人文式的关怀,需要有这种传统文化的沐浴,需要《红楼梦》所传递的情感精神。

 

    我记得3月份在四川大学讲座完毕之后,接受《星期天》的记者郑秋轶先生采访时,他问我:“你怎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学者?文人?”我回答说:“其实都不是,我就是一个‘学人’, 一个学习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学生,用自己的一种方式承袭经典的人”。对于“红学”来说,我更是这样,我从来都不把自己定位成“红学研究者”,因为很坦诚的说,我的学识还达不到去“研究”的层次,虽然我在不断努力,但学海无涯,始终力不从心。

 

    基于此,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红学的传播者”,如果能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能将“红学”的精神传播开去,对于我来说,已经学有所值了。

 

    这次讲座的“火爆”,让我更坚定了我曾经对“红学”意义的分析。从当今的社会状态来讲,红学兼顾着两项文化使命——第一:对固有文化的反思。这个层面,更多的需要我们的专业学者来完成,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学术高层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这属于“精英之学”。因为社会的分工不一样,专业领域有差异,认知层面有异同,所以普通民众也没有必要去为这个“大伤脑筋”。

 

     第二:对“文化回归”的呼唤。如果说“反思”属于学者,那么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回归”就要靠民众了。而且“文化回归”的终极目标也是普通民众。

 

     什么是“文化回归”,往简单了说,就是找回原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态度。而不是鄙弃自己,盲目跟从他人。

 

     如果我们把当今的中国比喻成一个“人”,曾经的物质匮乏,使这个“人”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被世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后来这个“人”发愤图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意识中,物质不断地丰盛,这个“人”如今已是身强力壮了。这个时候,对于这个人来说,除了身体以外,似乎该有自己的思想了。如果只长身体就会变成“傻大个儿”。现在他开始关注属于自己的“文化”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有的族人,都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文化,红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之下,开始了“文化回归”的呼唤。

一切都是《红楼梦》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