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知识、感悟、智慧”
(2009-03-26 00:18:30)
标签:
知识感悟智慧马经义思想研究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大话“知识、感悟、智慧”
几所大学邀请我讲座,我并没有推迟,为的不是彰显自己的“才华”,真心诚意的想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红学,关注传统文化。校方希望我讲的题目都非常大,我还在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这么大的题目,确实比较困难。其实讲座的本身并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呈现个人学术“感悟”和交流人生“智慧”的场所。在此期间能够通过我的语言,感发你的思维,激起你心灵的一丝涟漪,这就已经达到讲座的目的了。
刚刚我提到了三个词——知识、感悟、智慧。
“知识”在现实状态下它就是一种技能,而且处处皆是。我记得《红楼梦》中有副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我们张开双目,展眼望去,一切皆是学问,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拿来所用。储备“知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对待知识需要秉承一种态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一个人能把——知识化成爱好,把爱好化成职业。我认为这是天下最大的幸福。
有了知识,我们还需要“感悟”。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在其自传《天地人我》中说: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能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在中国文化中,“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但是最关键的还不在这儿。“悟性”是一个人通向“智慧”之门的唯一途径。
什么是“智慧”?是一个人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再通过“悟性”的提炼之后,面对人心、复杂的社会,以及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你能做出一种什么样的判断力。换句话说,“知识”只有通过“悟性”才能幻化成一种“智慧”。就“知识”和“智慧”而言,知识远不如智慧,因为它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而失去他原有的功效。(例如,以前的修理收音机,修理钢笔)但是智慧却能伴随你一生,让你受享无穷。
怎样才能同时具备“知识”“感悟”“智慧”呢?我记得《文史通义》上面有一段话,可以为我们做注脚:
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将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忽人之所谨。笔墨之处不可得而拘,思维之处不可得而泥,微乎渺茫之际而又独断于心者,终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