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适合我?
(2009-02-12 22:43:20)
标签:
马经义感悟生活社会生存情感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现在已经回到学校了……
这个假期放得早,收得晚,我们这个年级、专业,已经没有开学的概念了。其它年级也要到2月20号才陆续上课。
到校的同学很少,回来的当天晚上,我们几个兄弟伙各自拿出家里带来的腊肉、香肠、酱牛肉……斟上几杯酒。原本想渲染的喜悦气氛,却被丝丝凉风和冷清的校园稀释得无影无踪。
我们都没有多说话,昏暗的路灯光,从窗户外穿透进来,直刺心脏。
我们没有起立高呼——干杯,但是瓶中的酒已没有了三分之二。快毕业了,是进入又一种生活状态的喜悦?还是畏惧着无所适从的迷茫?我们都何去何从?我感叹又面临着一个多叉路口。兄弟立即纠正我说:有“路口”算是乐观了,因为眼前视乎没有看见有路……也许这就是兄弟伙郁闷的原因吧……
我的生活一直都那么简单,简单得有些让人乏味,以至于N多个女朋友都离我而去,这不怪她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生命个体,性格,习惯,修养,志趣等等的综合表现。生活方式不能融入,也就预示着“无缘”。
我从小就想在当老师,不知道这算不算“目标明确”。直至现在这份理想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过。但是其中的“心理变化”,却是因为一次旅行。
记得那个时候我高二,在这之前,我就幻想过,等我长大了,我要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教那些土生土长的“穷娃娃”,什么时间上学,何时下课?教什么?都由我来定,自由自在……在学校周围种上一亩二分地,烧火、做饭,自食其力。一幅“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读完高二,母亲带我去九寨沟,传说这是人间天境。先坐火车到成都,然后转乘大巴,一开始是即将进入“仙境”的兴奋,随着汽车在大山中的“蛇形”深入,原有的兴奋也就消耗在一路的颠簸之中了……这段路程究竟有多长,我早已经记不得了,我只知道汽车在深山的悬崖峭壁中整整走了一天,到达旅馆已是晚上八点了。
用过晚饭,母亲就早早睡下了,我站在窗边,周围的高山把这座小小的旅馆包裹的严严实实,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岩壁,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黑暗的夜晚,寂静得可怕,林中的流水声,也并不像诗人笔下那么清脆悦耳,一种恐惧渐渐逼近……
第二天,刚刚蒙蒙亮,导游就催促起床赶路,原来这还并没有达到目的地。同样的路况,又是半天的行程。平心而论,九寨沟的风景的确很美,当真正进入其中,感受这份鬼斧神工的时候,又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
在回来的路上,游客们在车上都香甜入睡了,我没有一丝困倦,我一直在寻在我感觉中的“缺失”。突然,我在对面的高山上发现了一缕炊烟……我明白了!虽然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却都是一些匆匆过客,就算是“采菊东篱下”也是因为有人,才使环境生机勃勃的啊……
这时候,母亲问我:“你不想在大山深处教书吗?这里怎么样?”
我没有回答。
我想,如果我真的进入了大山深处,这辈子就休想再走出来,自然的秀美是上苍赐予人类的“调节器”。而我寻找的那份“缺失”,却是我赖以生存的“社会”和“人群”。脱离了社会,“人”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
从此后,我的目标就转移到了社会中的“大自然”——高校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