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经义  十年跋涉红学路(绵阳日报2008年12月12日)

(2008-12-13 10:05:50)
标签:

马经义

红学

研究

历程

中国

概论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此文是《绵阳日报》,在2008年12月12日关于马经义的报道,摘录于此:

 马经义 <wbr> <wbr>十年跋涉红学路(绵阳日报2008年12月12日)

    马经义今年27岁,10年前,正读高二的马经义就以《<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一文闯入红学界,因其观点新颖,语惊四座,在四川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后来,马经义先后出版了《<红楼梦>的梦幻结构说》、《梦的痕迹》、《中国红学概论》三部共100多万字的红学著作,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红学研究专家。

 

逼出来的天赋

 

    马经义出生于盐亭县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马诚伟对古诗词情有独钟。3岁那年,还不知《红楼梦》为何物的马经义便在父亲指导下学背《红楼梦》诗词中林黛玉的《葬花吟》。马经义还记得当时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每月只能回家一次,但每次回来,必定检查他对红楼梦诗词的背诵情况,每次去上班的时候,也会给他布置下一阶段的背诵任务。父亲特地为他买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每次都会让他把背过的红楼梦诗词记在本子上。有一次,趁父母不在,他将记下诗词的本子撕掉,在后面的空白页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父亲发现后,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那时候,背诵诗词是被逼的,每次都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马经义对儿时的那段背诗词经历记忆犹新。还记得每次计算着父亲快回来的时候,他都会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母亲也总是要提醒他:父亲快回来了。这种近乎“痛苦”的应付,一直到初中一年级。进入初二后,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他开始有意识地阅读《红楼梦》,渐渐地,竟不知不觉钟爱上了这部古典名著,对它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背诵那些诗词也不再是完成任务。到初中三年级,《红楼梦》里的所有诗词,他都熟背了好几遍了。

 

17岁震惊红学界

 

    读高中后,马经义开始对《红楼梦》的内容及结构进行思考,并读遍了国内红学专家的著作。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学术专著是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梁归智先生的《石头记探佚》。在这本书中,梁归智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残书。读完这本著作后,“《红楼梦》是否是一本残书”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他。马经义一有空脑子里就在想:是曹雪芹将书稿遗失了?或者根本就已经写完了?

    1997年10月的一天,马经义在梦中被母亲叫醒,他的梦并没有做完,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红楼梦》的结尾,会不会就像人做梦一样?”马经义深入细想,认为“《红楼梦》一直与梦有关”。他认为,在《红楼梦》前80回里,曹雪芹共写了12个梦,每个人的命运都在梦里。因为做梦而产生的《红楼梦》“梦幻结构”的思路,让马经义兴奋不已,或许,《红楼梦》并不是没有写完,而是作者采用了梦的结构!1998年2月,17岁的马经义将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写成了一篇《<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的论文,寄给绵阳日报社。副刊主编文然不敢相信该文出自一名中学生之手,当即与马经义面谈。当一切得到证实后,文然惊喜不已。4月12日,题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小人物置疑大权威——中学生马经义提出<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见报,并配发编者按。5月8日,文然先生撰写了《绵阳学生“梦”红楼》一文在四川日报发表,一时间,有人说他妄断红学,有人说他观点新颖,也因此引起国内红学界的关注。随后不久,绵阳市文联、绵阳市社科联、绵阳师范学院等单位专程就此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

 

漫漫红学路

    2000年,有着“狂妄小子”之称的马经义考入四川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2年10月,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了一次大型学术讲座,征集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参加。因有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绩,马经义在其辅导老师钱臣林的极力推荐下,登上了中国最高学术领域的讲台,而参加此次讲座的,大多是有所成就的博士研究生,或是学术界声望不菲的专家,他是全国惟一一个大学本科生。

    2004年,马经义一部15万字的《<红楼梦>的梦幻结构说》完稿,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红学专家的高度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本科毕业后,马经义被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破格录用为教师。

    在教学的业余时间,马经义又开始创作囊括中国“红学”250年宏篇巨著的《中国红学概论》。为了完成这篇著作,他先后查阅了330多部文献资料,并整理成文字,在创作的两年半时间里,《红楼梦》成了教课外的一切。2007年夏,一部60余万字的《中国红学概论》(上下两册)完稿。在这部书中,马经义打破了以往权威专家的研究格局,将250年“红学”研究分成内核篇、内学篇、外学篇、流派篇四大板块。

    今年12月,《中国红学概论》经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式与读者见面。

(绵阳日报:记者彭雪 实习生白金炀文/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