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除《红楼梦》一书外,还有没有其它著作呢?相传还有一本集民间技艺、教养天下残疾人谋生的书,书名曰:《废艺斋集稿》。为什么此书只是“相传”呢?因为今天真正见过此书原稿的就只有一个人,他就是现在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家——孔祥泽。
据孔先生回忆,1943年他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刻,有一位日本籍的老师——高见嘉十,想和他一起共同编辑一本关于中国民间风筝制作的书。孔祥泽先生欣然答应。有一天,高见嘉十从另一个日本商人——金田氏那里借得一部手稿,此稿分八册,封面题签:《废艺斋集稿》。在自序的落款处写着“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霑)识”。当时孔祥泽先生并没有在意这就是曹雪芹的手稿,只把此稿中讲风筝扎、绘方法和风筝图一册用铅笔抄、摹了下来。这一册的标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个月后,金田氏收回了《废艺斋集稿》。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金田氏杳无音信。高见嘉十也带着未完的遗憾回到了日本。《废艺斋集稿》从此下落不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废艺斋集稿》都是孔祥泽先生根据当年抄录下来的资料,凭自己的回忆,写录出来的。
《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册,第一册讲关于如何刻图章,如何修料,如何刻边款以及章法、刀法等等。第二册就是《南鹞北鸢考工志》,讲如何扎、糊、绘、放风筝。第三册讲如何编织工艺。第四册讲脱胎手艺。第五册讲织补。第六册讲印染。第七册讲雕刻竹器和扇股。第八册讲烹饪。从此书的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作者“以艺济人”的高尚品德。
随着众学者对《废艺斋集稿》的深入研究,种种质疑也就随之而来了。质疑的核心内容为:《废艺斋集稿》是真是伪?
黄裳先生认为:《废艺斋集稿》的文字很粗劣,在清代人文集中,恐怕连二、三流也说不上。这不大可能出自曹雪芹之手。
陈毓罴、刘世德先生认为:我们现今所看到的都不是原件实物或原件照片,描摹、抄录的时间是在20世纪40年代,且抄者的话有前后矛盾的之处。
郭若愚先生在《三难〈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说》一文中,对《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证伪道:
第一:《考工志》中之沙雁风筝和出版于民国时期的《南北风筝谱》的图式,其形制、风格完全相同,其时代应属同时,而《考工志》略晚。第二:《考工志》的风筝图式不完全是根据绘图,也有根据复制的实物,而且其中的“彩蝶”和“蝶”两图并不是风筝,可见《考工志》风筝图式的七拼八凑,异常混乱。第三:《考工志》风筝图式的地域性十分混乱,《考工志》既然收入了晚近的南方式样的纸鹞多种,可见其成书年代甚晚。
最后郭若愚先生得出结论,《考工志》成书于民国初年。
曹雪芹除了这本“佚著”以外,还有一件遗物,这就是那两只震惊红学界的“黄松木”书箱。这两只书箱发现于1977年10月,就是在“题壁诗”发现之后。一位叫张行的人到舒成勋先生家看“题壁诗”,并仔细询问了“拙笔”、“处士”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张行向孔祥泽、舒成勋两位先生展示了两只黄松木书箱,并说道:这个书箱是他家祖辈传下来的,几十年的街坊四邻都知道,听祖辈传下来的话说,是别人存在他家的,并告诫后人万万不可损坏,为的是留下做个纪念。早年母亲有病,家里需要钱,便打算卖掉书箱和藏书,结果书卖了一千多元,书箱难以作价,所以才幸运的保留下来。
第一个书箱正面前插门处的右角刻有一丛兰花,一方怪石,并镌刻着“题芹溪处士句”的诗: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第二个箱子的正面前插门处是落款,“拙笔写兰
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己”,左角又画一丛兰花。这与“题壁诗”中的拙笔笔法意态完全一样。第二个木箱背部原有“春柳堂藏书”的字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