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98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培养学生

(2008-09-13 00:37:27)
标签:

大学

培养

学生

马经义

工作

经验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我在大学整整工作了三年,对于怎样培养学生我很难说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因为培养学生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要因人而异。所以在三年的工作中我只得到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心得体会。我把这样的培养方法自称为“故意坎坷型”培养。所谓“故意坎坷型”就是有意让学生吃一些苦,上一些当,使其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

     现在的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从小并没有受过坎坷,也没有经历过磨难,独生子女的优厚使他们更不容易理解人生道路的不易,父母的娇养也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固执任性。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必须从生活小事上教起。“教学生”说得更准确些应该是“引导学生”。我曾经把老师,学生,引导三者间的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而老师就是高速公路两旁的栏杆,栏杆的作用是对汽车在方向上的引导,同时也是对汽车在行驶中的一种规范。所以在这里首先就要强调老师本身的素质和修养,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在老师引导学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老师时时不忘自己为人师表才是根本的引导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不想再作什么阐释了。

    如何培养学生,首先我们要看清楚学生的现状。在我带的学生中我总结出了现代学生的通病:

第一对时间没有概念。我在这里提出的“时间概念”不仅仅是学生不准时,不守时,还包括对时间的合理安排,看时间处理事情,看时间与他人交道。

    学生不准时上课,不准时出席班会,不准时起床,不准时就寝等等都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毛病。我曾经用了很多的方法企图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但是效果不佳,可以说根本没有效果。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方法自称“过时不候”。怎么使用“过时不候”呢?例如教务处通知开始报考英语四级考试,我就会提前通知学生在几月几号几时到几时在学生处办公室报名交钱。从报名到结束不超过一个小时,在规定的这一小时内我将受理前来报名的学生。这一小时结束后马上停止报名。超过这一小时才来的学生一概不再受理,让学生自己去有关部门办理,让学生感受办理事情的麻烦。久而久之他就会畏惧这种“过时不候”。从而达到我们引导学生准时的目的。

    对于学生“看时间与人交道”的引导很重要,因为这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课。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正在午休的时候一个电话来了,是学生问考试的时间;当我们刚刚入睡时又一个电话来了,还是学生的,问班会什么时间开;当我们在食堂吃饭时学生又电话老师,他要找老师说事情。这样的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学生不懂得看时间与人交道。从小自我中心惯了,以为任何人都二十四小时为他所用。对于这方面的引导,首先老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并告诉学生。并在正式场合宣布:安排只说一次,并把有关安排张贴在宣传栏里。并明确指出不能再打电话询问老师。如有电话询问一定严厉批评。

    开一次主题为“看时间与人交道”的主题班会,在会上给学生讲讲你的作息时间安排,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段里老师在做什么,如果学生有事,需要在什么时间段里在什么地方找老师,还要告诉学生老师也需要休息,在找老师办理事情时候一定先要看看时间(紧急事件除外)。

    言教之后肯定有学生不能记住,还会一如既往的在不该打电话的时间里打扰你,你接听电话后一定要严厉批评,还可以不回答他询问的问题(紧急事情除外)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看时间与人交道”的重要性,出生社会人人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果你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间打扰别人,别人就会反感你的为人。从而让你陷入一种困境。

    第二个通病就是有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多是在家养成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关心,需要老师时时提起,催促!对于这样的学生也要用“故意坎坷型”教育。比如大四的学生作毕业设计,这样的事情需要学生时常与导师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这样做,而需要导师亲自联系学生。怎么办呢?先放任他,过一段时间突击检查,不合格者批评教育。并让学生有毕不到业的危机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想依赖于他人根本是不可能的。

    故意坎坷型教育,是让学生更好的为人处世。因为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坎坷”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书中得来终觉浅”当老师在讲台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坎坷”什么是“不易”时学生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老师给学生语重心长的讲解“什么是沟”学生也理解不到,只有学生自己摔在沟里,遍体鳞伤时他才能真正体会“沟”的含义。我们的教育并非让学生真正遍体鳞伤,而是让学生早一点体会到什么是“沟”什么是“坎”。以便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做一个成功的人。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