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电视剧剧照)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我们不同意无限将它拔高。“红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但《红楼梦》并非十全十美,它有其自身的缺点。这些缺点由如玉上的天然瑕斑,更为珍贵。“瑕斑”的产生是受曹雪芹思想局限所致,而这些“瑕斑”同时也就成就了《红楼梦》的梦幻结构。
曹雪芹的思想虽然很有进步性,但他毕竟是一个生活在18世纪,出身于没落贵族阶级的作家,因此在《红楼梦》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由于时代和阶级带来的局限。这些局限又往往跟他的进步思想纠缠在一起,使曹雪芹自身的思想产生了矛盾,表现在《红楼梦》中的情节,结构就如“梦”如“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虽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封建制度,他对自己出身的那个贵族阶级,虽然充满愤激和怨恨,却仍是温情脉脉,怀着极深的留恋。他是怀着深沉的哀痛和惋惜的心情,写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逐渐走向衰亡的命运。为它唱出了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曹雪芹的思想局限性与思想进步性的纠缠,就导致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写出他的爱与恨;写出他的愤激与悲哀;写出他的希望和失望;写出他朦胧的理想和憧憬。他的局限是不得不依赖于这个社会,而进步性又是想超脱这个社会给他带上的枷锁。他找不到出路,只能寄于“梦幻”来解释“超脱”。
曹雪芹在小说主人公宝、黛身上寄托着自己思想的进步性,同时也在不经意之间为其烙上了贵族阶级的局限性。贾宝玉虽然同情和关爱被压迫的女孩子,但时常也有少爷的恶劣作风。林黛玉对刘姥姥的态度也表现出极大的偏见。作为贵族少爷小姐,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富贵闲人”过着安富尊荣的寄生生活。第六十二回,当林黛玉谈到荣府的经济情况时说:“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时,贾宝玉不假思索这样回答:“凭他怎样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在这里,两个人都意识到家族经济的亏空必将带来家道的衰败,但在两人的讨论中并无对策,只管安富尊荣,不顾后事……这同样是“进步”与“局限”的纠缠与矛盾。
贾宝玉对君权和亲权都持保留态度。他认为“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机重任交与他了”(第三十六回);还认为“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第二十回)。他虽然敢于违背父教,不好好读书,可当贾政要打他,喝令他“不许动”时,他便寸步不敢离开。甚至在和黛玉表白自己的心迹时,也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第二十八回)。以生命爱着的人也只能摆在第四位。因此,他们反封建的思想是软弱的,不彻底的。爱情的追求虽然坚守执着,却同样是软弱和不彻底的。
曹雪芹不满,反抗这一切,却又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别无办法,只能在林黛玉,贾宝玉的身上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最后让这种感伤归结于“梦”
《红楼梦》中充满了悲观失望的虚无主义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曹雪芹看到并写出了自己出身的那个封建贵族大家庭必然衰亡的趋势,却并不认识败落的真正原因,更找不到挽救这衰亡趋势的方法和出路。他在对自己的阶级感到失望时并没有对整个世界和生活失去希望。所以全书处处充满“情”,但又处处充满了“空”,悲观与虚无又时时笼罩着“情”无可奈何。“梦”“幻”观念就成了作者揭示种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法宝。同时也就成就了《红楼梦》的梦幻结构。
曹雪芹的“梦幻结构”看似在封建专制的铁蹄下显得无能为力,但是却成就了艺术的结构形式。曹雪芹的思想“局限”绝不能掩盖《红楼梦》的光辉,相反这种“局限”与“先进”的纠缠与碰撞成就了一幅天然图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