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篇中的名句。吴伟业的《圆圆曲》,其中也有一句“一代红妆照汗青”。两位诗人都用到了一个词语——汗青。在词典中,对“汗青”的解释都是“史册”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从何而来呢?可能已鲜为人知了……
“汗青”的原始意思是指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文字书写必须要有所凭借,我国古代多是用“竹简”和“木简”,这相当于我们如今用的纸张。“简”是单片的意思,众“简”相连称为“策”,也称为“方”。《中庸》里有“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的话。古人说“方策”,就等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书籍。后来为了区分,把竹制的称为“简策”;把木制的称为“版牍”。简策主要写书;版牍主要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所以“版图”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但这种区分不是十分严格的,很窄的木牍实际就是木简,也用来写书。刮削平坦叫做版,版上写了字叫“牍”。尚未制成版的叫“椠”,椠劈成了木条叫“札”。
把竹子破成竹片,叫做“牒”,写前要把竹子在火上烘干,这种办法叫做“汗青”,或“杀青”。汗是去掉竹子的水分,以防虫蠹,杀青是去掉竹子的青皮。总之,都是炮制过程。因为竹简是用做写经史的,所以便把“汗青”借代为经史书籍。唐代诗人刘知几曾叹息道:“头百可期,汗青无日”,意思说自己头发白了,可是著作却没有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