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红楼梦》

(2008-03-26 08:31:29)
标签:

红楼梦

马经义

文章

文化

分类: 刊物论文集
我与《红楼梦》
(这篇文章是我刚刚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发表的)
 
   人们见了我,最常发的一问就是你怎么走上了红学的道路?我也自问------怎么会和《红楼梦》缔结了文缘?不可思议,也许这并非“文”缘而是“灵性已通”的感悟之缘。

  《红楼梦》——洋洋洒洒,规模浩大;蕴藏丰富,包罗万象;深邃莫测,奇妙诡谲;惊心动魄,震古烁今……它就是中国古典文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幸运的出生于医文世家,父母乃一代名医,从我会说话起父亲就把《红楼梦》中的诗文以儿歌的形式教我背读,我记得我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红楼梦》的“梦”字。八岁时我就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初读《红楼梦》。从此便向红学这块园地迈出了脚步。这么些年下来,居然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红学”浩如烟海,要想感受其惊涛骇浪,博大精深,就得泛舟其中,逐浪飞舟,击水三千,父亲常说: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能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象《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我一读就是数十遍,沾边红学的书籍我都读都看。记不得多少次在《红楼梦》中看那飞絮舞遍了大地,看那落红铺满了花径;数不清多少次在《红楼梦》中感受那“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凄楚;想不起多少次在《红楼梦》中带着一股纯然的感动,带着一分痴迷的执着,寻觅一种永恒的记忆。

    红书虽然读了不少,但也只能略知一二。最幸我生长在绵阳,它有着红学的深厚土壤,在清代就出过红学家孙桐生先生。当代女作家周玉清老师潜心续《红楼梦新续》,开了女性续《红楼梦》的先例,得到国内外的好评,令人可佩可敬!著名作家克非先生文惊四座著书《红楼雾瘴》。

    我对红学先辈们的治学非常佩服!但在佩服的同时我对所谓前八十回本“残书”论又产生了疑问,通过辩识我认为无论是“高续”“周续”都难以同曹著(八十回本)接槽接榫。那“失去的尾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我每每都想去揭开它,但次次都未能如愿!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也不单靠逻辑推理,也不能是理论“规定”;对文学艺术,除了那些,还需要感受和领悟。

    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位古代哲人的迷惘:我如这世界是因为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吗?世界如我,是因为世界是我灵魂改造的对象吗?这莫非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躁动?大千世界,物各有态,人各有志,绝对的互化是没有的。不过,我想要说的是,崇高精神力量的辐射,除了物我互化外,还能促物为我用,物为我役,或者说互通互犀吧!我与“红学”正是这样。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一天早晨,我在酣睡中被母亲叫醒,我梦断自语:“唉!可惜我一个美梦做到关键时刻,却醒了……”我一惊,心头一阵狂喜叫道:“醒了……到八十回就醒了……”于是提笔写下了《〈红楼梦〉的梦式结尾法》的一家之言!揭开了这层所谓“残书”论的神秘的面纱。这才发现八十回本的结构原来如此之美;寓意如此之深;笔触如此之细;构思如此之巧。这才真正体会出“满纸荒唐言,一吧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苦心!

    我清楚的记得写好这篇文章已是凌晨三点半。第二天我就把这篇文章寄给了《绵阳日报》。那以后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信箱,然而空空如也的信箱说明了一切……但我并没有灰心,我深知此观点的分量,果然一九九八年四月的一天《绵阳日报》社以《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小人物置疑大权威------中学生马经义提出〈红楼梦〉“梦式结尾”说》为题,全文刊登。同年五月八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又刊登了文然先生《绵阳学生“梦”红楼》一文。

这两篇文章登载后,在红学界,教育界,文化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反响。专家学者对“梦式结构”作了认真有益的研讨,对我的观点给予了肯定,也对我研究《红楼梦》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使我对“红”书精义要旨的理解领悟逐步加深,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更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思维空间,进入了一个全新多影的艺术领土,完整地对“梦式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00一年我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之邀在北京作学术报告,使我幸运地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大学生身份到中科院作学术报告的人。后又曾在四川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信息工程学院作学术报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二00三,那是我在红学上的收获之年,我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的梦幻结构说》终于出版,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有说不出的感受,是甜,是酸,是叹?我已辩识不清,想不到就怎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它让我感受到我与“红楼”之间缘分的存在。我相信缘分,正如我相信生活,从尝试着进入“红楼”那一天起,出一本完全属于自己的书就成了一个自不量力遥远而执着的梦想。如今,这遥远的梦想突然梦幻般地来到我面前,来得无声无息,来得甚至过于有点轻松,让人没有丝毫地心理准备,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绝不是一种炫耀,在“红楼”面前我根本没有这种资格。

    我无法确切地叙述我的感觉,我只能将这一切归结为缘,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了。当然,我还会继续我的红楼之缘,再创建树。

    也许,尝试会迷失在尘封的历史里,也许探索会导向一个错误的途径,但每一次的尝试与探索都会在文化的苦旅里作出自己的贡献——用成功与失败为后人树立一个正确的坐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