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猿进化人,人类产生直至现在,人一直都在和疾病做斗争。其路漫漫,千百年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苦苦求索。人类寻求生存之道,伴随着各种文化与哲学思想一起生长,久而久之属于各民族的医学文化便纷纷产生了。
医学的源头是自然赋予动物身体的一种原始自救本能。例如蛇受伤后会自己去寻找一种叫“蛇含草”的植物,把伤口压在草上并来回摩擦、滚压,这样便可止血。人是万物之灵,是智慧的载体,人类逐渐把这种动物的自救本能总结起来,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医学。
世界医学发展到现代,形成了两大格局,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的发展与其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且血肉相连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两种医学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其实是一致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自然界由火、气、水、土四元素组成并由此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成书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也认识到天体运动的“阴阳”规律和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所以说中、西方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异流同源。
中医又叫“汉医”、“国医”“传统医”等等。“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书记载云:
以热盖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二字形成名词真正被世人所用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为了对比西医,才给中国医学起名为“中医”。1936年,国民政府定《中医条例》,法定“中医”二字,从此“中医”正式出现在各种文案之中。
现代人对“中医”二字的理解多为“中国医学”的简称。其实这种理解已经歪曲或遮蔽了中医的本质与核心思想。中医的“中”不只是一个相对于西医的方位、国别或民族的概念,而是中华哲学——《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的“中”。中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对“中”的运用。
中医治病其实就是调理“阴阳平衡”的一个过程。“阴阳”二字最早出现在《易经》里,“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万物。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就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观念。
西医治病也讲究“平衡”,称为“酸碱平衡”,西医认为:人体内的钾离子和氯离子各有156毫克单位,两者的平衡叫酸碱平衡,也叫PH值平衡。PH经常变化,变化的时候有三个缓冲对:氨基酸缓冲对、磷酸缓冲对、碳酸缓冲对,都是调节器,酸高一点可以调整,碱高一点也可以调整,等到三个调节器都无效了,体内的电解质就紊乱了,便会出现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用中医学来说这就是阴阳不平衡。但是西医不讲“阴阳”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它讲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其实不难发现此处的“稳定”和中医的“中”字是完全一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