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卡门》的神来之笔

标签:
深交音乐会打击乐弦乐卡门作曲家谢德林指挥李飚深圳音乐厅 |
分类: 乐评 |
上周五晚(7月8日)在深圳音乐厅奏响的深交音乐会,曲目甚好,听后颇有一种满足感。三部作品虽都是俄罗斯人创作或改编,都呈现出交响乐的极大美学价值,却风格迥异,色调各别,能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
最令人兴奋的是前苏联“人民演员”、著名作曲家谢德林根据比才作品改编的《卡门组曲——为弦乐和打击乐而作》。说是改编,其二次创作的力度是相当强大的。分为13个段落的全部组曲,不仅完全打乱了原《卡门组曲》的固有顺序,且对很多旋律、节奏乃至整个配器做了颠覆性的再创作,以致传递到耳边的,已是一组别样另类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卡门》。也正因此,对原曲耳熟能详的笔者,常常难测音乐之走向,而每每收获意外之惊喜。
http://s5/mw690/001sLGoXzy73iuJ9Qpeb4&690
第4段“士兵换防”,谢德林对原有旋律和节奏做了大幅度的变奏,并有规律地让弦乐队“休止”,腾出短暂的空隙插入各种打击乐器:鼓、锣、镲、马林巴、三角铁、响板……。而且,打击乐与弦乐队的有序呼应和巧妙问答,营造出一种原《卡门组曲》中完全没有的幽默谐谑俏皮的效果,几乎令人哑然失笑。第9段斗牛士之歌也有类似的味道,弦乐唱了一句突然停止,让低弱的打击乐填补空缺,听众只能在心里顺着节拍默默吟唱,直到弦乐同样突然地出来接续为止。
到末段,终于听到期待已久而姗姗来迟的序曲旋律,但弦乐队经短暂的低音至高音的轮奏后,主旋律大棒马上交给了马林巴。而马林巴兴高采烈的演奏却又总被弦乐忧郁阴暗的变奏打断,显得欲言又止。弦乐的干扰,仿佛在时时提醒听众《卡门》之悲剧剧情。事实上,原组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序曲旋律,直到此曲终了,也未被酣畅淋漓地演奏。变化多端而又出人意料,大概正是谢德林改编此曲时的一个重要动机吧。
总之,打击乐的出彩,不仅赋予《卡门组曲》新的生命,且大大增强了此曲的现场观赏性。打击乐独奏名家出身的指挥李飚对打击乐队的调动和有说服力的强化,也凸显了打击乐的魅力。深交6位打击乐手当晚的协同配合也相当出色,特别是那位年轻的女乐手,是韩影吧?其游走于排钟、小军鼓及各种马林巴等高难打击乐器之间,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要说说弦乐,本场音乐会的主力阵容。本来,失去管乐的《卡门》是难以想象的,其磅礴气势、铿锵力量和跌宕效果,特别是那难以替代的木管音色,怎么体现?上周五的音乐会给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听众既领略了撼人心魄的辉煌,也感受到较为少见的硬朗,间或还有室内乐般的精致,以及比管弦乐版更大的起伏。这固然主要归功于作曲家高明的配器,而深交强大的弦乐阵容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保障。
当晚,深圳交响乐团提琴家族的上场人数超过60人,相当于一个双管编制的管弦乐团,黑压压坐满了舞台。乐队质量方面,除了代理首席、现任和前任副首席及各声部首席悉数在场,还请来了曾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副首席并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过独奏会的美籍华裔小提琴家钱汶担任首席,相当齐整。
http://s1/mw690/001sLGoXzy73iuOgKM840&690
中间有一段(好像是第8段)旋律,一听就十分熟悉,但显然不是来自《卡门》。原来,作曲家居然擅作主张,将比才另一作品《阿莱城的姑娘》中一个著名乐段嫁接到了《卡门组曲》中。这一嫁接,倒令这一乐段成为弦乐显示张力的媒介,在打击乐的助奏下,弦乐几乎主导全部乐段,保持着昂扬的气场。当然,最能体现弦乐魅力的还是第11段被称作“柔板”的乐段,弦乐的各种表现力均有集中体现。
http://s4/mw690/001sLGoXzy73ivgaH3Z73&690
下半场有两大曲目,分别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之岛》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都是画面感很强的20世纪经典作品,演奏可圈可点。其中《死之岛》是第一次听深交演奏,此曲难度很大,加上可能排练不够充分,演奏尚有瑕疵。
http://s4/mw690/001sLGoXzy73ivj9kjx1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