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评论的转载与纠结(再发)

标签:
南周事件环球时报社评新京报转载报纸统计辜晓进文化 |
分类: 时评 |
一篇评论的转载与纠结
辜晓进
社评题为《南方周末<</span>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将遭到强烈质疑的南周声明认定为事实真相。社评在全文引述了《南方周末》官方微博的《致读者》后说:“昨晚南周的这条官方微博,把事情起因做了澄清,真相与前些天互联网流传的版本完全不同。另据环球时报通过自己的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整个事件看来在最初阶段就被扩散者造了假。这实在不应该。” 文章还找出了积极分子,称“最积极在网上扩散的人除了有一些目前在南周工作,很多是早就离开《南方周末》、与该报系如今已没什么关系的人,还有一些微博活跃人士。他们在现实中很分散,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最新支持者是远在美国的陈光诚。”
在网上不断披露《致读者》的出台背景和南周官微“收缴”的内部消息的情况下(这种事情也不能指望什么官方调查),环球时报的造假认定至少在相当多的网民和读者眼中显得有点武断。把陈光诚抬出来暗示少数异见分子和境外人士的介入,也让人们嗅出些许传统政治斗争的味道。文中“即使在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会选择同政府公开对抗”的陈述,更像是在面对无知者说谎。因此,社评甫见报,便招来网上大片骂声,也受到媒体同行的广泛批评。但就在社评刊发当日,网上忽传“上面”已通知各报转载该社评。这份“紧急通知”除了三点要求外,还明令“各地媒体、网站明天起以显著版面转发《环球时报》的社评《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随后的情况很快证明该“通知”并非空穴来风。于是,7日晚,围绕是否转载这篇并不被业界认同的社评,很多媒体陷入纠结,特别是那些曾经激烈批评过《环球时报》的人们所在的报纸,当然更包括“南方系”。8日,很多人便瞪大眼睛查看一夜纠结的结局。一些热心人偶尔看到有未转载的报纸便匆忙发声赞扬。其实他们有所不知,此次“通知”并非以往那样需要大面积执行的硬性规定,很多地方也未开会传达。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未被要求转载,不少省市无一报纸转载,转载的报纸是少数。但同时,确实有些报纸收到了必须转载的命令,这些报纸大都是发行量大、贴近市民的都市报和晚报。它们中很多报纸是不情愿的,这从这些报纸员工事后在微博上发泄的怨气就可看出。最纠结的是《新京报》。该报是极个别“抗命”报纸之一,但第二天仍被强行要求转发,期间还闹了一场风波,甚至有总编辑“请辞”的传言。被迫刊登的转载文章被安排在国内版而非评论版,用了宋体字而非楷体字,且被放在了第20版的右下角,这显然有违“在显著版面转发”的要求。不仅如此,该报还对评论作了较大篇幅的删节(这几乎是所有转载报纸中的孤例),并将标题改为《<</span>环球时报>就“南方周末事件”刊发社评》这样的消息标题。8日拒绝转载的报纸还有湖南的《潇湘晨报》。据说该报是抱着拖一拖、看一看的心态对待此事的,希望第二天上面不再强迫,或“抗命”者很多而法不责众,便可就此过关。不料一不小心,该报成了“个别”,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严令之下,也于9日补登,并老老实实放在第二版“湘江评论”版,只不过版位不突出,在倒数第二条的位置,且只占两栏宽(该报是六栏基本栏)。
有趣的是,就在《环球时报》的社评遭媒体同行猛烈批评时,其母报《人民日报》同日发表的一篇评论却大获好评。评论题为《要跟上时代的节拍》,本是配合刚闭幕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一篇署名文章,但由于文中一些观点似与当前热点契合,很多人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该文是在暗示广东有关部门的管理方式要改进。中华网的“中华论坛”更以如下标题转载该文:《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广东宣宣部(原文如此):要跟上时代节拍》。其实,该文与“南周事件”毫无关系(其精神倒与《环球时报》的第一篇评论略有相似),只是标题貌似有针对性,文中也有些较为开放的语言,诸如“……尤其是重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释放许多意味深长的信号”,“当下摆在新闻宣传管理者面前的考验,前所未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壮大主流思想变得异常重要。也因此,……那些手段单一、自以为是的生硬说教,都应坚决摒弃”。这些观点得到媒体的认同,很多报纸自觉自愿地转载了该文。那些转载了《环球时报》社评的报纸,很多也同时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章(约占三分之一),且无一例外地将后者放在前者之上。
要感谢研究生张可和洪芳芳。他们应我要求,暂时放下期末作业,8日晚连夜搜索查阅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主流日报,9日又补录了新发生的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那两天我因忙于考试和加班阅卷,直到11日(周五)晚才动手写这篇文章。他们共查阅了101份日报(含晚报),约占全国日报总数的11%,但基本囊括了全部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日报。根据两位研究生整理的清单,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值得玩味的信息:
其一:被要求转载的报纸清一色为发行量大、市场导向性强、贴近读者、平时言论较为活跃的都市报和晚报。这些报纸共有19种(都市报12种,晚报7种),其中11种报纸列入2010年世界报业协会(WAN)公布的全球报纸发行量百强排行榜,占全部入榜的中国报纸的近一半。这一处理方式透露出两种倾向:一是管理部门改变了沿袭已久的管理模式,并未一刀切地要求转载,特别是党委机关报及全国性报纸都在豁免之列,从而避免了舆论一律的负面影响,这可看作是一种进步;二是此次的要求前所未有地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且选择的方向不是一向被视为舆论制高点的各级党报,而是政治色彩不那么浓厚的大众化报纸,这也被认为是一“狠招”,因为这类报纸影响力大,更注重读者需求,易被民众接受,可收以少胜多之效。
其二:被要求转载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发达省市,四大自治区及云、贵、晋、冀、甘、吉、黑、豫、皖、赣等地均无报纸转载。是因为这些地方对南周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因而无需“消毒”吗?或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微博开户者相对较少而受事件的影响不大吗?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要去查一下新浪微博博主的地域分布,但失败了,新浪似未公布过相关数据。
其三:在被要求转载的报纸中,未见“南方系”。按有影响的都市报或晚报为原则,《南方都市报》无论从何角度考虑,都难逃脱。然而,同城相互激烈竞争的三大都市类报纸中,《新快报》和《信息时报》都在转载之列,独缺南都。而且《新快报》和《羊城晚报》同属一个报业集团,这在转载报纸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对学生戏称,南都的名额被羊晚给吃了。相信这是协商的结果。
其实,在现行“党管媒体”的体制下,主管部门要求报纸转载某篇文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仅过去常有,今后也不会鲜见。只不过这次的高度选择性和宁缺毋滥的做法,体现了管理方式的改变。而少数媒体的“抗争”和大肆宣扬,则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且“这种挑战其实一直在积累”的“突出例子”(《环球时报》语)。今后,管理者应改进旧的管理模式,以“跟得上时代的节拍”(《人民日报》语),因为“老的媒体管理体制不可能原封不动继续下去”(《环球时报》语)。
附一:
我们按发行量和地区选取大陆地区报纸共101份,并分别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的《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和人民日报的《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为关键词,以1月7日-1月9日为区间,在慧科搜索里进行搜索,得出下列数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江西: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
共19份报纸转载(详细内容见附录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贵州:贵州都市报、贵阳日报
30. 重庆: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重庆晨报
31. 江西: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
共19份报纸转载(详细内容见附录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9.贵州:贵州都市报、贵阳日报
30. 重庆: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重庆晨报
31. 江西: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
共7份报纸转载
http://s7/mw690/4ff19ddbgd43bba7b954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