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赫家乡的最醇美人声
标签:
巴赫里霖合唱音乐会深圳音乐厅辜晓进娱乐 |
分类: 乐评 |
接下来的女高音独唱,由 首席小提琴和首席大提琴及管风琴伴奏。女声风格淡雅,中庸含蓄。小提琴站立演奏,隔着指挥与她交流应和,颇有点古典宫廷音乐的味道。第四首男高音独唱时, 精巧的高音小号站了起来,与嘹亮的男声相得益彰。我渐渐注意到,这些单独伴奏的特色乐器,如小提琴,如双簧管,如小号,都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无生命的乐 器与有生命的人声竞相歌唱,相映成趣。
第二套组曲是根据巴赫早期作品改编的歌曲,共6首。就我个人而言,第五首男声独唱是很好听的歌曲。男高音在双簧管、大管和管风琴的伴奏下,抒情而带有淡淡的忧伤,声音很有感染力。http://s1/middle/59489e39gafcf87d0bfe0&690
下半场加入了管弦乐曲,由与巴赫相隔两百年的马勒改编。马勒这一穿越,就使巴赫的器乐作品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也因此更讨普罗大众喜欢。其中最为人熟知者,当然是《G弦上的咏叹调》,主要由弦乐器演奏。里霖对这首乐曲的处理,更加细腻,更注意细分层次,配器上也更均衡。
我认为,相对于器乐曲,巴赫的声乐作品应该更易于被现代大众接受。原因是它们都有优美的旋律,线条也清晰流畅,表达的意境也容易理解,与现代的艺术歌曲比,并不像器乐曲那样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被称作《颂歌》的套曲中,共有12首歌曲,其中多首咏叹调都有上述特点。
我
最喜欢的有第六首男女声二重唱。这首小调作品是当晚最悲伤的歌曲,歌唱家唱得缠绵抒情,旋律哀惋动听。为营造这悲伤气氛,弦乐器全部加了弱音器,使得背景
更为灰暗和迷茫。第十首女声三重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温暖而明亮。三位女声都是高音,在弦乐器和管风琴的衬托下,既有百灵鸟般的独唱声部,也有清澈透明的
美妙和声。不说响遏行云,却也余音绕梁。http://s4/middle/59489e39gafcf8ee5e633&690
当晚我身边恰巧坐着两位专家。右边是深圳高级中学的著名合唱指挥胡漫雪老师。她对这场演出也是赞不绝口,并称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左边是此次来访的国际巴赫学院院长Christian Loreut先生。他认为深圳音乐厅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并对当晚观众大为赞赏,说他们是“非常优秀的观众”。
当晚的观众的确值得在这里夸一句:他们非常热情,演出过程中又非常安静,乐章之间基本没有鼓掌,没有手机声,也很少咳嗽。上半场结束时,观众持续鼓掌,竟让里霖谢幕三次,这在深圳的半场演出中是罕见的。终场结束更是起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大师和艺术家们表达敬意。
(2011年10月2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