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我是轻声哼唱着记忆中若干首陕北民歌走进关中大地的。
在那悄然逝去的岁月长河中,那一首首粗圹、高亢、没有多加修饰的曲调,曾不止一次定格在了我的心里。除为我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元素,也让我在臆想之中,初识了“风沙漫漫满山谷”的陕北大地。
(此时你听到的歌曲是由王二妮演唱的《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如果不喜欢音乐打扰,可关闭最后的播放器)

P2
当脚下的黄土被微风撩起之时,我才真切地感觉到,我已置身于这厚实的土地上。
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山青与水秀,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朴实,朴实到了天空与大地的色彩都缺少了过渡。

P3
蓝色苍穹之下,是望不到边际的黄色土地,厚重博大的黄土地上,一畦畦泛青的冬麦正生机盎然地破土而出。

P4
蓝天、黄土、麦苗、枯草,勾勒出了关中的冬日景象。

P5
些许是冬日里缺少了雨水的滋润,土地上的植物看着都很干燥枯黄。
有着这些野草、树木的衬托,关中大地虬劲的一面很自然地显现了出来。
P6
虽然缺少了花红柳绿,但是并不影响我来到这里的兴致与心情。更多的时候是在举起手中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这富足的纯黄色调让人为之一振。
P7
站在村口,眺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山沟沟,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人生》像流动的画面,又一一回到了我的眼前。
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影片男主人公高加林在那个特定时期,毅然绝然离开这里时所面临人生抉择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
P8
还是这块黄土地,还是这熟悉的乡情与乡音,只是今天的这块土地,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9
路遇一户正在盖新房的人家,看着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样子,也为他们高兴,见着相机镜头对着他们,全然放下手中正忙着的活,直起身来,笑意盈盈地让我捕捉下这最快乐的场面。真心地祝福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P10 以前生活居住的窑洞早已废弃了

P11
说起关中的风俗来,一定离不开人们传说中的“关中十大怪”。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这十句话,活灵活现地总结了关中的民风与民俗,在今天,当地人也将这样的民风完好地延续了下来。
在与关中朋友交流时,时常学着他们的说话。极富特色、极富韵律的当地话一经我们的嘴里发出来,完全变了味,让当地的朋友大笑不止。

P12

P13
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中这样唱到:“羊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哎一个在那沟,拉不上话话咱就招一招手”。
在关中,时常会看到类似陕北的地势与地貌,看似一马平川的土地,却因山沟沟的隔断,这山到那山,时常需要走好几公里的路。
想来在当时,为了与另一山上的人搭上话,索性放声高唱,通过歌声将心中的事传递过去。
由此陕北的民歌大多是粗圹、高亢、悠扬的。像《信天游》、《走西口》、《三十里铺》、《赶牲灵》等等。
从这样的歌声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生活中最为豪放直率的一面。

P14
关中大地上的树也很有特色,常年被西北风的肆虐,使得它们没有南方树木的枝藤缠绕。但是它们的虬劲、铁骨铮铮,却更显霸气。

P15
我在这里看到了柿子树。
这是我生活中难得见到的,我喜欢树叶掉光的虬枝上,挂着的、红彤彤的、鲜艳得让人满心欢喜的果实。树枝与红果相映衬,就是刚毅与柔情的最好写照。
P16

P17
很是不解这些成熟了的果实为何不一次摘光?
P18
当地朋友告诉我:“之所以不摘光这些果实,这是当地沿续了很多年的风俗习惯。这些果实,是为了留给过冬的鸟儿食用的。”
这一句话,让我在瞬间感受到了关中人粗圹外表下最为柔情的内心。
P19 当地百姓人家

P20 在这里,也第一次见识了柿子变成柿饼的制作过程

P21
以前,一直以为柿饼上的白粉粉是葡萄糖,老人告诉我,这是柿饼在风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柿霜。且必须是在冬至到来时,自然挂上了柿霜的柿饼才最香甜、最好吃。
P22
P23 柿子树
P24 关中大地夕阳西下

P25 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P26

P27

P28 放羊的村妇

P29 新建房与窑洞合二为一

P30 冬麦地

P31 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秦腔,一边在山沟沟里遛达的当地老人

P32 分别时,俩老人对着我们挥了很长时间的手,他们感谢我们给他们拍照

P33
在这里呆的时间不是很长,曾经只在我臆想中出现的关中大地,由过去的朦胧变得清晰明朗了起来。虽然没有在这里找到歌曲声中的《兰花花》,至少我亲身站在这黄土大地上,由里而外唱出了《三十里铺》。
有一份满足、有一种开心,我知道,关中大地知道。

P34

P35 玉米地

P36

P37 野枸杞

P38

P39

P40

P41
由于博客好友人数已达上限,无法再加各位朋友,请多原谅。
我更多及时的旅行动态,请关注我新浪微博:托斯卡纳TSK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