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也是我喜欢的人。平易,幽默,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看他答记者问,说得好!
记者:你似乎不太喜欢谈论动机,为什么?你是一个结果导向型的人吗?
易中天:中国人的毛病,就是一事当前,不问是非,先问动机;不问对错,先问态度。当然,更糟糕的,是先问亲疏。只要是自己的哥们姐们,错的也是对的,然后反问对方“什么动机,什么态度”。事实呀,逻辑呀,道理呀,全都抛在九霄云外。这种“国民劣根性”,在“汪晖剽窃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ir92.html?tj=1#comment6)
易中天所说汪晖案,是前一段从学界走向公众的一场争论。3月10日《文艺研究》发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王通过比对发现,汪晖抄袭了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反抗绝望》是汪二十年前的著作。
还是易中天说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ik9l.html)
王彬彬先生质疑汪晖先生涉嫌抄袭,也是马上就有人出来指责王彬彬的“态度”。抄袭的事情,反倒没人要管。其实王彬彬的态度好不好,跟汪晖抄没抄,又有什么关系呢?汪晖如果没抄,王彬彬态度再好,也是诽谤;汪晖如果抄了,王彬彬态度再坏,也得认账。这么简单的道理,“学者”们难道不懂?
当然都懂。只不过,事到临头,又都忘了。
实际上,我们许多人的思维方式或心理习惯,是“三问三不问”,即一事当前,不问是非,先问亲疏;不问道理,先问态度;不问事实,先问动机。比方说,只要是自己的哥们姐们,明明错了,也是对的。如果有人胆敢批评,则党同伐异,群起而攻之。攻击的口实,又无非两个,一是态度,二是动机。你想借机出名吧?干嘛得理不饶人呀?等等。至于人家的说的话是否属实,是否合理,则全然不顾。如此不讲事实,不讲道理,不讲是非,还能有什么建设?难怪邓晓芒先生说,中国的学术界,是“只见帮派,不见学派”。
易中天说话“语录”多,把你想明白的道理说得简明,高!批评吴晓波时,我也听到了“动机”和“态度”论,而此论者回避且不敢正视我批评的内容。
80年代和汪晖同期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熟识;但是,我认同王彬彬,因为他用事实说话,严肃认真。这场讨论在媒体上展开得很充分,各种人物纷纷登场。我留意了各方观点,看人论事。在一个是非面前,你做什么评判、表什么态,好比试金石。是非曲直自有公论;最要命的是,别忘了,还有老天爷在上呢。
世上的事儿,就这样: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躲一时,易;躲一世,难。昧自已良心,可以;骗老天爷,岂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