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生活记1:讲究
(2008-12-28 03:46:20)
标签:
维也纳女人杂谈 |
分类: 住 |
讲究
来维也纳虽是小住,但是居家过日子,不同于走马观花的游客。
早起三件事:烧水、沏茶、榨果蔬汁。喝透了茶,再喝汁。
这是一座老公寓,1961年建。这里的每座楼前都贴有标牌,标记着这个楼的建造时间。楼道宽,公共空间很舒展。当中有一座小小的老式电梯,可载三人。我们爱爬楼,只有提着重物时才搭乘。听着它哐当哐当的声响,有一种久远的亲切。
每一层有三户人家。几次遇见隔壁老太太开着门打扫房间。说是老太太,只是仔细端详她的面庞才会意识到。她有修长的身材,穿紧身衣,长发松松地盘在头上,一脸劳动的热气。有一次下楼梯时,我一回头,竟看到她脚上穿着一双合适的半高跟拖鞋。
穿带跟的鞋,需要人提着精神,挺着腰胸,一般进办公室的人才穿。而她,在自己家,干活的时候,也这么穿。这是给谁看吗?家中只有一个卧床的丈夫。我想,这是习惯,习惯一种挺直的姿态。
虽然我喜欢轻便的布鞋,但我也欣赏她穿高跟鞋。
路过时,我会禁不住望向她敞开的门,长长的走廊,木制地板上铺着红花地毯,一口老木箱上摆着老物件,一切都整洁得发出光来,而且是在有年头的老旧物件上发出的光,是沉淀着历史、岁月,是装着悠悠往事的光。
打过招呼,先生问候她丈夫的身体,表示如果有任何需要一定别客气,来敲我家门。据说,丈夫中风前,她每天出入都打扮得很漂亮,现在则多是伺候丈夫和收拾家,照旧不失态不慌乱。
这是非同一般的仔细和讲究。
以先生之眼观察,奥地利的妇女都爱干净。从早上起来抖被子开始,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日子过得一丝不茍。他们从不雇人,都是亲自做。这并非是家庭妇女的职责,职业女性同样。我们熟悉的Prof.Wei 是系主任,育有三子,个个成材,丈夫得了癌症,她管家做饭收拾,里里外外样样妥贴。
相形之下,中国女性的家居生活要粗糙得多。往往职业女性,顾了工作,顾不了家;顾了家务,顾不了优雅。包括我自己和很多熟悉的朋友,都常常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或忙乱,或抱怨。更有甚者,有些为妻为母者,不做饭,不理家。我想起一位患癌的先生,以前是他做饭给妻子吃;现在做不动了,妻子做给他吃。妻子说自己没有先生做的饭好吃;先生则说妻子做饭不用心。
家务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其实就是这个“心”字。比如,煲烫,有情有意,便有滋有味。怎么洗干净,怎么配营养,这不是饭馆里工厂式生产所能替代的。那里,可能味儿很浓,很足,是用调料香料覆盖的。
记得1970年,我和父母在河南五七干校,妈妈被打成五一六,要被押往茶淀农场。有一天夜里,我看见她坐在火炉旁给我织半截手套,就是手指在外可以握笔的那种。还有一次,她托人带给我们小衣服,有点短、有点方,是因为她不清楚我们长多高了。过去的孩子大都穿过妈妈做的棉袄、棉裤、棉鞋,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缝进一生一世的爱和恩情。我想,这也一定是那样时代中逆子相对少、孝子相对多的原因。
生活品味,仪态,既是文化,就不是有钱有闲可求得的。在缺吃少穷的时代里,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人家,穷虽穷,妈妈勤劳能干,给孩子们做好吃的花样,做好看的衣服,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一家走出来的孩子和另一家不一样,那是因为这家的女人要好,讲究。
我们这一代所成长的文化生态极其恶劣,养了不少陋习,要一点点知觉,一点点纠正,学着把日子过得讲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