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教授首先让大家由“教育科学研究”进行联想,启发老师们思考与教研有关的话题,归纳出做课题要围绕“问题、方法、理论”展开,然后举出一个案例,要求老师们分组讨论,要求:1、请每个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2—3个前后具有逻辑性的“研究问题”(10分钟);2、针对每一个研究问题,详细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5分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陈述,陈述时间为1.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可针对问题提出2—3各相应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朱教授显然很熟悉中学的课堂,他是在让我们体验做学生的感受,各个小组讨论紧张有序,小组讨论结束后,朱教授不失时机提出:刚才的15分钟你体验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此启发大家,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是否有效?是不是有些学生在混时间、在忽悠我们呢?
小组展示是最精彩的环节,不在于我们展示了多么有水平的问题,关键是朱教授由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揭示出的新的问题,如有的提出的“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等针对未来的问题,其实不适合作为研究的问题,“有效课堂”是一种价值判断,如何有效其实标准并不明确,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要针对现实的课堂和现实的环境。还有如“文献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吗?其实这里说的方法是“实物搜集法”,“文献综述”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每一个做研究的学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数据分析”其实就是“数字分析”或“文字分析”等,研究方法只有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这样一种分析我们渐渐对课题研究有了一种更直接的了解,研究其实首先从“实然问题”入手的。
之后,朱教授又举出诸如“这样的竞争机制对教师产生了什么影响?”,“学校的竞争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学校的管理制度背后的理念是什么?”,“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什么?”等,指导老师们明确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
为了让老师们打开思路,突破思维,相信学生的潜能,朱教授又举出自己的小孩的案例,针对一则简单的《秉笔直书》材料,一个小学生竟然提出了十多个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所以我们要做学者型的教师必须善于思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教育经验并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善于与同行共享自己的经验、知识与研究,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共同体。
最后,朱教授送给大家三句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而不著则虚。
朱教授可贵的是能将老师们置身到学生的课堂环境中,让老师们去体验课堂,从而反思课堂,这种角色体验使我们更多地思考我们的学生,思考我们所从事的研究,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