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我们都是最好的那一“茗”

标签:
斗茶大赛马连道大众评委专家助手茶文化 |
分类: 附庸风雅 |
文/黄大
(一)
硝烟,仿佛去年的还没有散尽,战幕,今年的已然拉起。
第一个战幕就是第一天早上我刚到,相继有人提起,去年我跟花叔的“内斗”典故,开始还以为又是花叔挑事儿,一问才知道,原来头一天筹备会时汪秘爆的料。
要不怎么说硝烟一直没散,这一年来差不多每次和花叔喝茶时,都要为这事掰扯一番。今年社花王博文没报名大众评委,虽然关键当事人不在,但是还好有几位上届的大众评委这一届又入选,加上评委杨常生支持,形成了联羊抗猴的形势,一边倒的局面让花叔很是郁闷。
玩笑归玩笑,其实花叔在我们九名大众评委中,可以说更为辛苦,因为一边要动嘴评茶,一边还兼顾斗茶大赛的现场解说,在主持人和评委角色间不停的来回切换,以至于虽然一天那么多茶喝下来,依然疲惫到各种坐着都能秒睡。
花叔之所以称之为花叔,除了众所周知的缘故外,还有每次茶会都会穿的花花绿绿的。这届斗茶大赛也不例外,因为这件条纹外衣,被专家周博士送了个雅号“青蛙主持人”。
(二)
如果没经历过斗茶比赛,可能会把过程想象的很有趣好玩。第一天一早,第一次入选评委和专家助手的茶友们,看起来都很兴奋活跃,而我这个老司机却很冷静,靠在角落默默给手机充电,因为我知道接下来的三天评选,都是考验能力和体力的硬仗。
果然,今年选送来的茶样数量将近二百个,尤其水仙、肉桂和大红袍,占到了一百二十多个,可以说竞争异常激烈!从第一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天的中午,才斗出来结果,预赛、复赛到决赛,每个茶样都至少出三泡汤,加上有些茶样比较接近不能一下子确认,可以想象出来,专家们要喝多少遍,才可以评判出每个茶样的最后分数。
所以第一天进行到很晚才结束,虽然我们大众评委并没有进行审评,但是依然觉得腿酸脚疼,一坐下就不想起来,可想而知专家们应该更累,而且他们还比我们年龄更大呢。
(三)
今年乌龙茶茶样数量增多,刚好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今年市场的状况,就像前年铁观音茶样减少、白茶有所增加一样,而三四届红茶茶样状况,也可以说红茶市场一直稳中有升。
http://img3.laibafile.cn/p/m/266663858.jpg
说到我尤为喜欢的红茶,从制作工艺到茶树品种到原料的多样化,三年斗茶大赛都有新的感受和惊喜。只是今年从整体来看,并没比去年更具特色,未评出茶王也就不意外了。反而还有几个参赛茶样,加了糖甚至发生了霉变。当然参照白茶评选结果来看,有今年天气不好雨水多的因素在其中,但是这样的茶样也送来评比,不知道茶企居于什么初衷。
说到红茶的多样化、创新与传统工艺的沿袭,国家颁布的标准与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偏爱,似乎也是一种矛盾和纠葛,红浓与金橙、焦糖与花香,到底哪一个才是红茶的基准特征和评判标准?据说这两届都有茶样因为汤色原因,而影响了最终分数。有几次茶会上,曾跟茶友为此争论过。在这几届专家评委座谈会上,我都带着相关疑问,迫不及待向专家们求教。
还记得第三届时陈金水老师给我们讲起,当年正山堂金骏眉刚创制出来那会,参加斗茶大赛几乎都是因为汤色,预赛就被淘汰下来,后来才逐渐把金骏眉单分出来评选,而如今已成为常规。陈老师对于我的疑惑解答到,市场的产品形态与茶叶的标准,会有地方茶叶协会和茶企去制定,以及消费者的取舍。
所以标准和市场及消费者喜爱,可以说是一个相互论争、认可的过程,而斗茶大赛则是一种结果的检验和证明。譬如说专家评审出来的获奖者,或许跟大众评委的未必完全一致,而三届的最终结果,二者都有不一样的。
(四)
其实报名大众评委,对于我个人来说,尤其是难得的学习和检验自己的机会。第一年的五名里,大概我属于实力最弱的,能够入选真是幸运。那一届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亲历斗茶,简直就是寸步不离的跟着专家们,中间问个不停,就连大众评委正在评茶时,我有疑问直接端着品茗杯跑到专家面前求解。
去年的经历大概很多茶友都知道了,为了两个茶样的孰优孰劣,跟花叔争得不可开交。今年红茶我依然从预赛到复赛再到决赛,一直跟着专家评委身后学习,闻香、品滋味、看叶底,自己评判之后再去对照专家们打的分数和评语。
最后一天决赛时候,九个红茶样,条索、汤色、滋味、叶底,我分别给了其中三个,没有像去年那么集中,因为没有哪个的所有各项都让我情有独钟。可惜当时忘了拍下茶样和编号了,无法去与最后获奖的进行一一对照。
(五)
大众评委今年评选方式和过程,高度统一和顺畅,或许跟两年的磨合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届第一次引入大众评委,当年一方面人数不多只有六位,对于评选结果比较好统计,同时可以说水平相差不大,没有过多的分歧。第四届一下子人数翻了一倍,而上届大众评委虽然有四位延续,但与新的未曾磨合,加上彼此对于茶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的不同,经常产生各种异议,所以争论不休也在情理之中了。
今年的第五届,吸取了之前两届的经验教训,评茶之前我们统一了流程和标准,于是过程非常顺畅,虽然茶样比去年多了,但是因为效率提升了,第三天肉桂、红茶和大红袍的决赛,近三十个茶样,在中午的时候,全部评选完毕。不知道当汪秘得知我和花叔居然没发生争执时,会不会觉得很是失望呢,哈哈!
今年要感谢新增的专家助手们,分担了之前我们大众评委的记录和洗刷茶具的工作。只是我不在茶行业,否则一定申请去当助手,近距离跟着专家们学习。
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斗茶大赛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网络直播了,三天的评选现场都有人拿着手机在直播过程,本人也几次入镜被采访。
第一天上午预赛时,组委会安排花叔和我现场主持,不知道为何只有一个话筒,结果和花叔抢来抢去,我心说这不是故意制造我和花叔矛盾吗?后来没过多久,忽然花叔跟我说话筒他不用让给我了,原来他也拿着自拍杆在玩直播,怪不得他这么大方呢!
(六)
专家助手增加了斗茶大赛的参与感,如何让更多的茶友来观摩、参与,且有秩序、学习、见识和对外传播,是目前斗茶大赛面临的一个问题。
连续三年现场都会聚集很多茶友,以及对斗茶好奇、感兴趣的观众。大家热情参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情景,譬如专家还在审评,有的观众拿起审评盘闻香,有的用手触摸抓起茶样,有的拿起盖子闻香,甚至开始喝起来,有的被制止后依旧我行我素。还有的观众喷了香水或者手上涂有化妆品,甚至有的喝过酒、抽了烟乃至身上异味。
有的茶友可能不了解斗茶大赛的规定、要求和禁忌,而有的虽然知道却依然故我。这就造成了观摩现场的秩序有时会显得比较混乱,影响到了专家品鉴工作。因此,如何让观众一边深入了解斗茶大赛,一边又井然有序,也是今后组委会要加强的方面。
另外就是获奖产品的开发利用推广,从我个人感受来说,对于最后获奖的产品,虽然作为大众评委可能会有些品鉴及购买的便利,但也并没有更便捷的途径和渠道去接触到它们。而更多的想要品鉴以及购买获奖茶的人群,如何让他们了解相关的茶企茶商并与他们深入接触,为茶企带来进一步的产品销售机会,这恐怕也是组委会需要完善的方面。
斗茶大赛不仅仅是商会和茶企之间举办的活动,它应该是通过专业的评审过程与结果,产生更广泛行业及社会影响和效益的文化与商业相互结合促进的赛事。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一场线下热闹的秀,如果没能网上闹的火热,岂不是让人有些蓝瘦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