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与策略层面引发的道与术的思考
(2016-11-07 00:00:57)
标签:
技术层面宏观策略道术思考 |
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那个部门当初并不是自己想要去的,朋友说,但是分配的时候禁不住人事部门的劝说。结果进去了才慢慢知道,他们部门的主管,之前曾经做死了之前的一个部门,后来同样是结局又一次发生了,没等部门干不下去,下面的员工纷纷辞职离去。朋友说他们部门的主管个人做事能力没问题,问题是不大会领导,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埋着头搞一些细节的东西,让下面的员工要做的事情往往又交代不到重点,以至于加了很多班做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主管实际所要的。每次他们跟高层汇报项目的时候,主管常常讲不到关键所在,而且很多发力的细节其实也不是项目的重点部分。后来朋友也受不了辞职离开了。
我问朋友,你们主管这种情况单位为何还留着并委以重任。她说大概主管以前自己做项目时候,结果还比较不错,他做不下去的两个部门,其实当初的项目规划感觉还是可行的。
要说像朋友之前这样的部门主管也并不少见,曾经也遇到和听说过类似的事例。我也曾有过一位同事,虽然身为项目总监,但是他的关注点都是在他所擅长的方面,或者说并不能从整体根据主次轻重缓急去把控一个项目,所以公司去洽谈一个新业务的时候,他的思维或者他感兴趣的环节都是他所擅长和熟悉的领域,换句话说,本来可以做成一个很大的蛋糕,在他眼里看到的只是那些蛋糕表面上的一层图案。不过这也怪不得他,因为毕竟之前没有相关的亲身经历,没有转变并真正进入角色。
要说转变角色其实也挺难的,或者说每个人都不一样,先不讲天赋秉性如何,后天的学习和领悟都有着很大的差距,有人可能就适合自己去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而且会做的很好,但是让他带团队却很吃力不讨好,即使是给足培养和锻炼的时间。就像有人自己一个人创业做点事情,结果还不错,慢慢做大了成了老板,要带着一个公司的时候,结果却差强人意,哪怕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也各种的理不顺玩不转,结果要么公司一直长不大,要么搞不定关张重新回到一个人的状态。
周围的很多曾经的同事及朋友都在创业,比较引发思考的是,拿几位以前经历和自己创业时间都相近的做对比,发现有着很大的差异,譬如身边有四位分别在不同广告公司的同事,他们的从业经历和资历差不多,自己当老板开公司的时间也先后不久,所服务的客户虽各自不同但在相关行业还都属于前茅,但是做到今天几个人的公司的发展规模等却大不相同。
其中一位角色转换的最好,好像没两年就能从设计师进入老板的角度去思考公司层面的事情,虽然以前一直做设计,刚开始接的业务也是设计相关,但慢慢的开始把客户那边公关活动之类的活儿也接过来做了。有一位略逊一筹,因为角色转变的不够彻底,很多时候还是像一个设计师做事的思维。还有一位公司始终没有做起来,虽然守着一个金山一样的客户,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挖掘,也曾经一起聊过几次给同事出过一些建议,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他还是改不了惯常的模式,一方面对于自己不太擅长的非设计类的项目,心里犯怵不敢去涉及,所以只能挖点金山上的浮土,不过对于现状的样子好像也比较自足。另一位至今一直是一个人,虽然注册了公司但并没有组建团队,所接的项目都是靠各种关系拿到,具体操作如果自己做不了就找外援,听他聊起做过的一些项目收费还不低,看样子活得还很滋润。
类似这四位同事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是做管理者还是去创业,如果用道和术来分别总结或者象征的话,可能有人的思考做事层面在术,有的人可以上升到道,甚至术道兼顾。作为普通员工未必不能有道的思考,譬如广告公司的一个文案,从术的层面来说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上升到道那就是懂得通过策略思考去如何写好一句广告语,一个设计,术就是关于点线面的细节,道就要首先思考引发这些点线面的那个源点。再譬如做一个公关活动,如果从术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主题、主视觉如何、活动亮点如何等,但是这样组成的完整活动,可能是看起来很闪亮但没有灵魂。
前两天同事们聊起以后换手机,是用苹果还是三星还是国产,大都的感觉是如今的苹果越来越不如国内的譬如小米、锤子、华为了,究其原因,也可以从道和术的层面来思考,乔布斯在的时候,可以说苹果的每一次新品发布都是质的惊喜,而如今只是一些形式的改变,乔布斯是在道的层面做出一款手机,而如今的掌舵人只剩了术的升级。所以如今的苹果越来越趋于平庸。
回到文章的开头,从一个部门来讲,一个有着道的思维做事方式的主管,他脑子里呈现的应该是一个全局观,公司层面、人员架构、团队、发展阶段、各个项目的主次前后、周及月度季度的规划等,如果是术的思维,那就只能陷入一个个的点中,像同事那个主管,最终把事情搞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