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想法,如果没有群众基础,也是空中楼阁
(2016-01-18 03:46:10)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某次茶会,一位茶友说她想做一个红茶馆,风格调性就像星巴克一样,她说她特别喜欢咖啡馆那样的环境,在里面聊事儿、读书、写作什么的。之前在知乎好像也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如果做一家像星巴克一样的茶店,该如何去操作。
这个话题引发了茶友们的热论,其中有个话题说到了消费与利润,譬如在国内茶馆要一壶茶大都很不便宜,而且喝到的又不是什么好茶,可以说是暴利;而在咖啡馆一杯咖啡也就二三十,价格容易接受,同时咖啡馆依然有利润空间,为什么茶馆的茶不能像咖啡馆的咖啡那样定价?
对于咖啡馆与茶馆的消费群体有茶友总结说,从一开始二者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使得消费人群也产生了分化,通常人们都会觉得咖啡馆是个比较集商务、浪漫或者休闲娱乐的场所,或者小资文艺范儿的空间,而且带着异域文化的情调,享受的同时并不会感到沉重,去的人群因而以商务人士、白领、年轻人以及喜好咖啡的居多。
茶馆里完全是另一种情调,可以说看不到在星巴克里的那种常见的情形,例如两个年轻人要两杯茶坐在那里卿卿我我,或者戴着耳机听音乐、用苹果本上网、写东西,几个白领或者商务人士谈一些项目或者合作。当然茶馆里也有谈事情的,但同时很多时候是在打牌打麻将,年龄层来说,普遍中老年以上。
个人觉得也不是不能做一家星巴克一样的英式红茶馆,而且也开成连锁。但前提条件可能需要一段市场培育期,虽然喜欢茶甚至红茶的人群在不断增长,但是毕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消费基础,市场蛋糕有但需要做大,可一般的财力物力是耗不起这个时间的,或许还没等市场做起来店就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市场和群众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目前对于茶的推广方式有些过于复杂、繁琐和玄虚、沉重,导致茶的亲和力不够,甚至给人感觉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咖啡其实也并不那么简单,在知乎上看一位咖啡发烧友科普过相关的深度知识,才知道咖啡也分着特别多种类、产地、制作工艺、口感、冲泡之类的,也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真讲究起来也是无比的繁文缛节。可是咖啡的推广方式和产品,却让我们并没有感到其复杂以及无从选择的困扰,进到一家咖啡馆看着吧台后面的菜单,很快就可以选择一款,交了钱稍等一会儿端杯子找座位就可以了。有位茶友说她其实也不懂喝咖啡,不过反正也无所谓,
这大概是咖啡可以普遍被大众接受的一种原因,不用那么去刻意讲究器具、水温、冲泡步骤、时间,也不用去关注条索、汤色、滋味、叶底;甚至在上班时,拿一包速溶咖啡,饮水机开水一冲,随手就可以喝了。所以也不能怪年轻人不喝茶,只能说还没有给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喝茶方式和茶。
有人肯定跳出来说,我们的茶如何如何,我们的茶文化如何如何,不可能做成咖啡的那个样子,茶馆也不可能做的跟咖啡馆一样,或者说茶馆做不到像咖啡馆那样普及。难道真的做不到吗?
曾经读过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文章《泡茶馆》,写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泡茶馆的各种经历和见闻。从汪老的文章里可以了解到,学校附近的两条街上有大大小小不下十家茶馆,而且规模档次风格茶品茶客各异,联大的老师学生们大多都喜欢泡茶馆,有的甚至除了吃饭睡觉外从早到晚都泡在里面,读书、答卷、写论文、写作、谈事。要知道那个时期是在抗战阶段,而且人们吃饭穿衣已然成问题,却依然没有影响到去泡茶馆。
曾经在一个茶会上分享过这篇文章,有茶友说现在的选择太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太快,人心浮躁,所以很难再做到当年的情形。
我说这几个原因并不是关键,当年的选择也不少,而且生活环境和经济还不如今天,主要我们目前茶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我们的发力也不是奔着培养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文化,目前居然比不上一个舶来品咖啡。茶进入英国时,最初也是在咖啡馆里男人们在喝,后来茶普及到了一定程度,咖啡馆被茶馆取代,再接下来才出现的下午茶文化的巅峰阶段。
所以只有当九零后零零后都开始喜欢并普遍开始喝茶了,我们的茶业复兴,才真的会到来。到时候想开一家红茶馆不是问题,而是可能你选的区域已经有了好几家,就像如今的咖啡馆一样,你得琢磨琢磨开一家什么样的才能竞争过对手,才能很快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