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斗茶,斗到腰酸腿疼、低血糖,斗到几乎要通过决斗定胜负

(2015-11-12 00:49:35)
标签:

斗茶大赛

专家评委

大众评委

争论审评

投票表决

分类: 附庸风雅

/黄大

 

累并快乐着

到时候找一套舒服的衣服穿着,尤其是鞋,我对今年新入选的大众评委刘倩说:一天斗茶下来很累的,好多茶样需要评审,根本没时间坐下来休息。

 

这是作为上届大众评委,我的经验之谈。没有参与过斗茶的人,以为斗茶过程跟平时品茶一样,聊聊天、听着琴曲、读两页书,泡一壶茶细品漫饮。斗茶参赛的茶样每类最少也得十几个,多的有几十个,初赛、复赛、决赛,差不多要在两天半内全部评审出来,所以工作量非常大。

 

第二天的时候,刘倩对我说幸亏你的建议,昨天跟着专家们初赛还没觉得如何,今天开始感到腰酸腿疼了。昨天有大众评委还在群里留言说,腿疼到今天还没缓过劲儿来。

 

因为第二天几乎要把所有参赛茶样,审评出大众评委最喜欢的奖项,而如此多的茶样和紧张的时间,评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大众评委累的趁着评审间隙,跑到观众席坐下来歇息。

 

汪秘书长路过看到后对几个评委说,那几位专家比你们年龄大很多,而且从昨天就开始审评,可是他们依然不知疲倦的样子,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我回答说,大众评委大都第一次参加斗茶,应该是没有经验,我们四个去年参加过的还好,已经有心理准备。同时专家们也确实比我们精力充沛,不得不让人佩服。

 

斗茶大赛最后一天下午与评审专家们座谈,陈楚平聊到茶与身体健康话题时,就指着坐在旁边的专家陈金水说,别看陈老年纪大,走路健步如飞,年轻人跟他一起还真未必能走得赢。要说陈老确实是身体好,三天斗茶下来依然精力不减,而且回答茶友们的问题中气十足。

 

本来大众评委已经做好了加班到夜里,把所有茶评完的准备,组委会觉得时间还算充裕,于是把红茶和肉桂放到了8号上午。其实我倒是挺想当晚全部弄完,这样就可以跟着专家们进行决赛评比了。要知道跟着专家,可以学到太多的东西了。

 

因为不用继续评了时间尚早,于是王伟欣、花叔侯耀晨我们几个又跑到了茶缘喝茶。记得去年时也是这样,评了一天的茶虽然觉得有些累,但还意犹未尽的接着去喝。去年斗茶大赛的时候也赶上降温,虽然一家结束我还想跟着花叔和老聂继续串场,怎奈衣衫单薄,只好依依不舍的半途而退。

 

喝得低血糖

还没到中午,被花叔誉为“社花”的大众评委王博文,已经饿到了低血糖状态,于是赶紧四处帮她找吃的。

 

头一次斗茶肯定没经验,像评审这种喝法,闷泡出来的茶汤,加上茶样又多,如果不吃饭而且不吃饱,几乎坚持不了多久。记得去年的第二天,头一项就是铁观音评审,一上午下来,胃里那个酸爽。今年也毫不逊色于去年,第一个审品的是生普,一轮没下来我就饿了。

 

因为平时泡茶方式与斗茶品评不同,平时是如何把茶泡的更好喝,斗茶的专业品评是通过100度开水3-5分钟的闷泡,把茶的优劣都浸泡出来,然后从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去综合打分评判。

 

这种方式泡出来的茶,如果按照平时的口感来说,是非常不好喝的。有的大众评委没经验,认为其中浓烈苦涩的不好,选择滋味相对平和的,觉得这才是好茶。殊不知这么泡都不够浓,内涵物质的丰富度实在是值得怀疑。

 

也正是这样闷出来茶汤,比平时喝茶浓稠了很多,加上茶样多,所以喝到肚子里后很快就会饿了。大众评委们聊到这个话题时,有人说专家每一口都吐掉了并没有喝下去里,李树帆插话道,我发现其实他们把不好喝的吐了,好茶的都咽了。

 

斗到脸红脖子粗

如果能把这次斗茶大赛,大众评委评选过程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肯定会特别火,因为斗茶过程中,几位大众评委争论得几乎都快通过决斗来定胜负了。针锋最多的是我和花叔侯耀晨,一方面因为彼此都比较熟悉了,说话少了很多顾忌,另一方面也有相互抬杠戏谑的成分在其中。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白茶的牡丹评审过程,茶样放入评审盘后,花叔认为有两个茶样应该排除掉,他的理由是,这两个茶外形属于银针级的,放在牡丹里其它茶明显吃亏,所以对别的茶样不公平。我的观点则是不能去掉,因为斗茶不仅仅是评审外在,一个茶的品质好与坏是由内外共同决定的,而且外观的占比也并不是最高,更何况虽然茶的外观似银针,但是它们的滋味、汤色、香气未必就能胜过其它几个茶样,所以应该放到一起审评。

 

其他几位大众评委的意见也不统一,争论了半天双方各不相让,于是决定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确定是留还是去掉,结果超半数的评委认为应该一起评审。

 

就在进行下一步品评过程时,我被叫去接受关于红茶方面的采访,等我聊完回来,白茶牡丹的评审刚好结束,据说是在花叔的一步步“诱导”之下,那两款茶样以其滋味、汤色等略逊原因,排名垫底。看到花叔志得意满的样子,显然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红茶评审过程中,关于两个茶样到底谁的汤色滋味更胜一筹,大众评委们各抒己见,无法定论——两个茶也确实是各有特色,大家也各有偏爱。说实在的,敢送来斗的茶,一方面茶品质肯定不会差,一方面彼此间的差距也不会很大,甚至可能二者间难分伯仲。

 

因为争不出结论,大家还是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不出意外的四比四平,这时候关键的一票落到了王伟欣手上,我们把他从主持观众的现场叫了回来,王老师非常认真的把所有茶样审评了一遍,最后终于投出了那决定性的一票。

 

这还不是高潮。在红茶评审过程中,侯老师的意见每个环节一直不同,虽然他每次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譬如关于他认为比较不错的两个茶样的汤色,以及两个茶样的滋味不错,都在表决中因为票数太少,排到了很后。当评审到滋味的时候,侯老师说有一个好像是烟小种,他非常喜欢,而你们不喜欢才没有选它,我刚想说这个跟它是不是小种没关,社花王博文接过来话题问花叔平时是不是喜欢喝酒,说喝酒的人口味重,所以花叔才会喜欢烟小种,然后她又指着花叔不喜欢的另一个茶样说,这是典型的某某工夫,非常纯正,你花叔喜欢的都不纯正云云,这下被花叔抓住了把柄,开始奋力反驳。

 

我觉得拿喝酒和某一种工夫的滋味作为理由,观点未免有些个人化,于是赶紧岔开话题。我对花叔说,这个跟是不是烟小种以及某个工夫没关,你觉得那两个比较不错的茶,是有点小问题的,之所以我们觉得不是最好,是因为它们的汤色不够红亮,滋味的尾感略有点发酸。但是花叔对我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觉得我是受了美女的诱惑,才跟王社花投的同一个茶样——我说花叔,到底咱俩谁才容易受到美女的诱惑啊?

 

争论其实不止这些,所以每一类茶最后评审的结果,几乎鲜有哪一个茶样是无可争议的排在首位,大都难分伯仲,只好最后投票表决。今年之所以发生争执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第四届的大众评委比去年多了一倍,每个人对茶的认知与喜好程度各有千秋,同时开始的时候因为除了我们上届的四人外,都是头一次来做评委,彼此缺少磨合,尤其是在评审第一个茶类生洱的时候,所用的周期特别长。不过评审到后面阶段,大家逐渐有了默契,所以效率也越来越高。

 

同时大众评委的争论,也刚好说明了人们对茶的喜好,是各有所偏爱的,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当被消费者喜欢了,茶才能卖的好,你说的天花乱坠,市场不认、消费者不买,有何意义?这也是斗茶大赛引入大众评委的初衷,大众评委可以说代表了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或者说大众评委的争论,说明人们对茶的品饮,已经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状况,或许想单凭某一类或者某一两款茶产品,占领全部消费人群已经越来越不现实或者难以实现了。

 

 

建议组委会明年斗茶大赛,专门派名摄像师全程跟着大众评委们,把评审过程都拍摄下来,到比赛结束各位评委坐下来,回放当时争论的那些情景,那该多么有意思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