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终究是现实
(2010-12-17 15:48:21)
标签:
金犊奖4a公司获奖作品加班想创意轮回 |
分类: 三句话不离本行 |
文/黄大
获金犊奖的几个实习生要回学校时,问他们有啥感想没,有的说回去要好好补补专业课,有的说要考虑一下毕业后是否真的去做广告,有的说要多找机会实习。他们都觉得现实的广告,和课本上及老师教的大不一样。我们问是不是很失望,学生们都笑而不答或环顾左右而言其它。
我们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在学校里他们接触的都是经典案例、获奖作品,课本上教授的专业呈现的是理想化的状态,而且绝大多数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在广告公司上过班,广告也是理论上的。所以他们以为在广告公司,每天干的活儿充满了创意氛围,拿大奖的机会多得很。可是一旦他们实际接触了广告行业,有人就会非常失望,甚至萌生退意。
可是还有很多年轻人充满了激情和斗志,对未来满怀憧憬和期许,虽然几乎每天要熬夜加班、想创意、做稿子,依然乐此不疲,身上似乎有着无穷的力量。想起当初的自己,也是这个样子。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心中的理想支撑着自己奋力的走下去。
刚进入行业,年轻的新手几乎都期待能去一家4A;退而求其次也得是家大些的广告公司。一方面他们觉得大公司有着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制度流程相对健全,会有非常专业的同事合作,客户也比较有名气,做的项目也会很喜欢,而且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能对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对来说,大公司在职位设置、制度流程上的确分工明确、健全细致,每个人各司其职,活儿来了按部就班的往下执行。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有条不紊,但是对于譬如文案、美术来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一个项目的执行端的位置,成长辛苦而漫长,除非遇到一个有财力且开明的客户,或慧眼识珠的总监。但是大多数都得从执行开始,策略之类的几乎接触不到,你只是一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就像流水线上其中一道工序,你可能非常纯熟,但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控、执行,也许只是理论上的水平了。
从文案、指导到ACD,虽然不容易但还是很多机会,再往上想升到CD、GCD就非常困难了。有人感觉自己职业生涯逐渐艰难时,也会另辟蹊径去一家本土公司谋求高职。可是在4A呆惯了常常不适应本土公司的环境和做事方式,于是有些人只好又重新回到了4A。
因为客户不同,每个组在公司里的地位也不一样,如果被分到一个既没多少月费,又活琐碎繁多的让人悲催的组里,在公司里都没法趾高气扬,只能认倒霉,有很多人宁可忍着也不辞职,因为毕竟是在譬如奥美里,在同行面前脸上很有光彩,而且也为自己将来跳槽备下了资本背景。
所以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无论从高层到一般员工,很多人都是几家公司间跳来跳去,若干年过去后仿佛一个轮回般又回到了原点。当然这个时候无论能力、资历、职位、薪水等都已非往日可比了。就像09年我在某公司时,刚到任的两位老大望着窗外很感慨的样子,若干年前在奥美加班熬夜赶稿子,每天都这一带混,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又回来了,还是加班熬夜赶稿子,可是如今奥美已经搬走了。
也许这就是创意人的无奈,虽然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想不完的创意,可是几乎大部分都是行活,而且都不是自己喜欢甚至讨厌写、讨厌做的东西。起初因为激情在,所以对于每一个没做过的东西都会全力以赴,甚至要更完美。慢慢的学会了如何去应付,明白了有些东西只要适可而止就好,一张工单过来,一打眼就从经验上感觉,客户大概想要什么,做成什么样就可以了,再不会像从前一样,为了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而和自己较劲了。
不知道这是我们越来越成熟了,还是这个行业对我们来说,已经走到了发展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