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一本杂志可以代表行业
(2009-12-09 18:03:11)
标签:
国际广告改版行业杂志广告圈第五期杂谈 |
分类: 三句话不离本行 |
文/黄大
听说《国际广告》要改名,变成《国际品牌XX》,似乎行业里的人听说了就听说了,没有什么反响。有人在开心网上征名,看XX能换成什么合适,我开玩笑似的建议说,就叫《国际品牌广告》吧,颇有些换汤不换药。
《国际广告》似乎有年头了,不知道哪年创刊,我手上最早的是96年的几期,我觉得《国际广告》消失后,家里的这些杂志可以成为收藏品了。
刚入行那会儿,比较容易看到的广告类专业杂志只有《国际广告》《中国广告》那么两三本,早期诸如《广告档案》《动脑》《广告杂志》《龙吟榜》什么的,因为渠道的缘故,好像只有龙之媒有卖,但价钱太贵甚至连大部分的广告公司几乎都不舍得花钱订阅。所幸当年阳光加信买了很多广告类的图书和杂志提供给员工借阅,公司还有个视听室,里面有很多TVC的资料和全国各地的报刊,那时没事我就跑到视听室去看广告。后来公司搬家,这个视听室也没有了。
那时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专门有个阅览室,里面都是港台、国外的广告、设计类的原版杂志,有时不忙了就跑到那去翻看。最初那个阅览室并不是天天开放,于是公司有个美术不断地给图书馆打电话,软磨硬泡地让人家增加开放时间,终于他如愿以偿。N多年没去国图了,不知那个阅览室还在不在。
渐渐的广告行业的杂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容易看到了,可是当初广告人普遍都读的《国际广告》及国内的其它几本广告杂志,却越来越没了人气。别的杂志不了解,相对知名度比较高的《国际广告》发行量据说只有5万份,订阅的几乎都是二三线城市的广告公司和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而且近年来似乎有减无增。
这个数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为新中国的广告行业至今虽然才三十年,但是发展迅猛,无论是广告公司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度,都不断递增,可与之相对的却是像《国际广告》这样的专业杂志,居然处于停滞状态。就拿北京来说,大约有近万家广告公司,加上很多开设广告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及相关的行业,《国际广告》如果好看,卖个几万本不是什么问题。而且,借助杂志比较知名的平台,《国际广告》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事实却恰恰于此相反。
究其原因,最大的根源就是杂志办刊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和行业发展,虽然号称“国际”,可杂志的内容和思想不能真正全面反映和代表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广告的状况,更无从说起到对行业高屋建瓴的领航作用。就拿杂志的封面来说,98年的和08年的放在一起,遮上出刊日期,表象和内涵几乎没多大区别。
而且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资讯获取越来越方便快捷,广告人关注的行业最新信息和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那么作为月刊的杂志,无疑没有了时效性和新鲜度。如果这个时候又不思改变,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阅读的兴趣了。
据说杂志社的编辑们不断有人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改版杂志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吸引读者以增加发行量,但是反映到上层后都石沉大海。-----也不能说没有反应,这不准备改名叫《国际品牌XX》,即将要与广告无关了。
其它几本本土广告杂志的发行情况不太了解,但给我的感觉,没有一本能足够权威到成为中国广告行业代表性杂志,甚至有着像《动脑》、《广告档案》那样的影响力。不知道这对于本土广告行业来讲,是不是一种遗憾。
现在《国际广告》似乎要游离于广告行业之外了,其它几本杂志如《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广告导报》不知会借机异军突起,还是跟着步入后尘呢?
其实我们的本土广告人一直有人在致力做一本让行业人喜欢并且有影响力的杂志,像早年的《进步思想》,如今的《氧》,以及着重要提的《广告圈》。
《广告圈》虽然才出了四期,但是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连行业外的人都被它吸引,《广告圈》以鲜明的主题和最真实、毫无阉割的文字,呈现在了我们广告同行面前,而且为了避免受商业因素控制,保持它的纯粹,杂志甚至拒绝赞助。只是因为杂志的四位编辑阿三、晃悠、劳博、张霞因为都是在利用业余时间办刊,所以一年一本的周期,实在是有些让人望穿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