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9-12-14 22:3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随笔

 

《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小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几乎空白,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他人生命的无视。因此,“生命教育”于现时代的小学生是一个极有必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校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课题实施研究: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使生命教育深入人心;寓教育于活动,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结合学科教学,使生命教育得以渗透;以爱导航,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实践证明,通过珍爱生命的教育,对优化学校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     活动    学科

     

 一、课题的缘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今的孩子享受着前辈为他们创造的幸福。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长于被家长、长辈娇宠甚至溺爱的环境里,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与他人相融的观念非常淡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都比较弱。而当今世界和学生身处的社会,战争殃及无辜、罪犯暴力犯罪、邪教、毒品残害生命等种种无视生命的现象,让孩子们耳熏目染中面对杀戳生命的残酷而熟视无睹;影视里暴力恐怖的场景和触目惊心的画面,更时时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杀戳生命的残忍而麻木不仁。近年来,学生轻生的报道也屡见报端。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桩桩血淋林的惨剧令人震惊、痛心!孩子们何以如此漠视生命?在这种情态下,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却往往只重视满足孩子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忽视对孩子进行有关生命的启蒙教育,不善于与孩子探讨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可以说在道德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的“空场”。由此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的孩子尤其使小学生们对生命的认知几乎空白,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他人生命的无视。这与现代社会崇高文明的潮流格格不入,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背道而驰,也与现今教育所推行的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和价值的理念完全相悖。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低下,属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从小学开始进行有关生命的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和行为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二、 课题研究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关注生命,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是一个历史永恒的话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化教育的体现。生命是一种最为有力的、有效的道德教育资源,也是道德教育之所以可能的根源所在。将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恰能实现生命本身的道德教育价值,也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亲人性”与“有效性”的实现。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德育都必须摆脱一时的功利限制,把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和功能定位在发展学生的个体生命上,引导学生发现、培养人生的意义,向“以人为本”、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三)遵循的主要原则:

本课题以此为依据,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人,努力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本课题研究遵循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榜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等开展研究和实践。

1、教育性原则

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师是我们学校的职责。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和行为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发展学生的个体生命,把生命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

3、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学校的道德教育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学校的生命教育必然是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而开展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我们确定了以下几项基础性的目标。

1、探索出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能被小学生认识、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2、探索出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能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3、探索出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的有效教育策略模式。

4、探索出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方法。

() 教育的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最宝贵,进而懂得珍惜人生与生命,喜爱人生和生命,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生命。

2、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有限、死亡是自然规律,进而懂得珍惜今生今世,认真、快乐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3、让学生初步认知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进而懂得人活着就要对自己能负责,对他人要尽责、对社会有贡献;能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社会。

4、让学生初步认识生命的存在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进而懂得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热爱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物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09年12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