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教育杂谈中国心理素质网少年黄埔伯乐家长家庭教育 |
原因之一就是少年期正处于“第二次反抗,第二次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说,孩子在少年期会出现第二次反抗,不愿处处听从父母的指示,而且比较相信自己推论出来的东西,坚持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通常表现得比较执拗。
第二个原因是时代变迁带来了两代人的差距。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网络、短信、流行歌曲、歌星,孩子想从事的职业也是父母所不熟悉的,因此,与过去相比,父母在孩子当中也没有那么权威了。
此外,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总是不信任子女,对子女的过度照顾又使子女能力很差,使得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教育,又常常导致他们的反抗。
但这还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刘华山说,“造成沟通困难的原因还有父母对孩子了解不够,以及他们的沟通技巧不足。”现在父母对子女更多的方式是说教、羞辱、恐吓、盘问,父母说话总是说“别人的孩子如何”,“我当学生的时候如何”,其实做家长的也不是事事能做到拔尖,可他们却对孩子要求很高,这种心态往往容易滋生矛盾。
刘华山认为,与一般的人际沟通不同,亲子之间的沟通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是一种服务、一种责任,父母的言语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和自重,也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所以彼此应该相互接纳,承认对方意见的合理性,并努力减少冲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情绪发泄。
第一,多听少说,倾听为主。有些父母平时很少跟孩子沟通,在少有的沟通里,又没听懂子女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方面的沟通,子女听了以后往往一言不发,因为家长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对促进成长没有任何作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子女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第二,回应感受。在沟通当中,子女通常会表达自己的愤怒、失望、恐惧这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回应子女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否定。比如,当孩子对父母说“我讨厌我们班上的 李老师”,家长通常说“你错了,你怎么可以讨厌老师,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东西”,这样就否定了孩子,家长可以回应说“李老师使你很生气,你能否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因为简单的否认不但不会相互理解,反而容易引起冲突。
第三,就事论事,不贴标签。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要追究责任,进行长篇的说理教育,等孩子再做错了什么事,这些累积起来的东西就像是反面教材,翻来覆去地说。孩子其实也会反省,家长可以在孩子自己提出反思的时候,再跟他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