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岁以内的生理性厌奶

(2014-09-24 10:50:32)
标签:

育儿

厌食

厌奶

妈妈

宝宝

分类: 【患病期间的饮食】

一岁以内的生理性厌奶 

什么是生理性厌奶期?

  每个妈妈都要经历类似的情况,不过是因为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通俗说法是这样的:宝宝三个月前主要是消化吸收奶里的脂肪和为主,所以宝宝的身高和体重是增长最快速的。三个月以后宝宝自动调整增加吸收奶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比例,这个时候就可以添加鉄锌和维他命成分丰富的食物了,建议吃干红枣(红枣中的VC可以还原吸收铁质,这是其他食物不具备的优势),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不是不吃,是要适当),对孩子成年以后没好处。

一岁以内的生理性厌奶

     

       一岁之前的营养素吸收利用转型重点时间段,分别是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右,根据宝宝的身体素质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也有2个月的,也有少量孩子没反应,自然度过。

  生理性厌奶其实不需要过多关注,家长重点需要调整自我情绪,耐心静待宝宝身体自我调整结束,这是一个生长发育的必经过程,不建议过多的人为干预。

     我们需要做什么?

  吸收转型期对宝宝小小的胃肠和肝肾都是种挑战,建议宝宝要自己适应,这样激发出来的免疫非常强,妈妈可以适当给宝宝按摩腹部和捏积,帮助宝宝快速恢复。

  时间的长短就要由宝宝的体质决定,但也并不是指时间短宝宝的体质就好,是说宝宝自身适应能力非常强,妈妈要珍惜哦~

  厌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生病或者是气候(秋冬上火)都有原因,家长要辩证的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妈妈对宝宝厌奶很着急,千方百计要宝宝吃,可以越急宝宝越不吃,针管、喂药器、勺子等十八般武器一一上阵,最后弄的宝宝一见奶就哭(恭喜妈妈,宝宝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了),妈妈产后身体虚弱还没补过来,一着急,奶水里就带有很大的火气,宝宝吃了肠胃不适(肠胃就和有团火是的,焦热灼烧,和大人的胃酸烧心似得,宝宝还说不出来,只能哭闹表达,好可怜)。甚至奶水都因为着急上火消退了,这样更延长了厌奶时间,得不偿失呢~

  这个时候是应恭喜妈妈爸爸的:宝宝的身体开始营养素吸收比例的自我调整了哦!是为6个月母体带来的抵抗力消失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知道宝宝不吃奶的原因,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吃奶粉的可以换奶粉,羊奶产能营养素分子是牛奶的三分之一,对于脾胃虚弱或者转型期的宝宝负担更小一些,建议内热的宝宝羊奶搭配藕粉更好一些。

  2、将牛奶调浓一点或稀一点,这个浓度上下调整不要超过5-8%,有的宝宝是因为口感发生变化而不愿意接受;或者更换下奶嘴,聪明的高需求宝宝嘴巴特别敏感,是不是软硬合适,一尝就知道了。

  3、把奶温度不要太高,在30-40度左右。这个很重要,有很多上呼吸道问题的孩子,就是因为小的时候吃太热的奶,咽喉和口腔的粘膜在长期高热下刺激的红肿充血状态,粘膜免疫自然下降。

  4、所谓厌奶,也可能是生长发育期的喂奶姿势,有的宝宝到了一定时期不愿意躺着喝奶,更愿意有一定角度的斜靠着喝奶。(可以考虑进食过程中,肠胃处于一个水平位置,贲门和幽门发育不完善,混合胃酸的奶水倒入食管刺激灼烧粘膜引起不适,这个过程中,以让身体更舒适胃前提,宝宝大脑发育会进行自我饮食过程中的体位调整,这些细节的变化需要家长仔细观察获得)和环境的变化、主要喂养人(例如姥姥换成奶奶了或老保姆换成新保姆等)的更替等诸多原因造成。

  5、如果过于紧张焦虑,不妨看看宝宝的生长曲线,看看宝宝是不是有一段时间长得特别的快,如果是这样,有可能是在那段时间内过量的吃牛奶,内脏非常累,在告诉妈妈“牛奶太多了”。这样就建议多喂点果汁或水。妈妈千万不能急,宝宝只要生长得好,就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除非是有大问题了,一般不建议经常去医院,医院的环境过于复杂,病毒相对教多,本来宝宝没有病,传染了就不好了。

  厌奶期的宝宝,妈妈应主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不爱吃奶,然后才能对症找解决办法,不对症吃什么也没用,特别是睡觉的时候强行喂奶,会引起宝宝强烈的反抗情绪,试想一下,你要睡觉的时候别人要强迫你吃东西你会什么感觉?宝宝小,但不代表他没有思想,新妈妈要特别注意!

  育儿过程,更多的是家长的细心和用心的观察,及时给与宝宝生长发育过程帮助,而不是成人作为主导,去根据自己从书本或媒体上的宣传了来强制性执行。

  一句话----育儿应以人为本。所有的育儿知识和经验,是为了人服务的,科技很多时候代替不了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各位家长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