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杂志》2014年6月刊登。转载请注明出处。媒体约稿请微博私信。
糖果是宝宝们的心头最爱,但是关于糖果,妈妈们有太多的问题。我们请来营养专家,为我们解答“糖有营养吗?”“对于糖果,国际上有哪些新研究?”“该如何给宝宝吃糖?”“糖果如何吃最健康?”等营养问题。并从营养行为习惯和教育心理方面,帮您梳理那些与吃糖有关的事儿。
甜味,是五味之一,也是宝宝喜欢和需要的味道之一,适当补充甘甜的食物,而不是糖,对宝宝的健康非常有益。
RAYMAN妈妈:甜味不过量,宝宝才健康
文/Rayman妈妈
邹春蕾(国际注册营养师,亚洲营养协会儿童营养中心)
编辑/柳佳
甘(甜)味代表渴求热量、心理上寻求温暖与保护。当小婴儿脱离温暖的羊水、安静的子宫,进入冰冷、明亮、嘈杂的外部世界时,妈妈温柔和蔼的声音、笑脸、眼神、温暖的皮肤、甘甜的乳汁、熟悉的味道,都会给宝宝面对陌生世界的强大信心和力量。因此,对于尚不能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宝宝来说,父母应多选择甜蜜温暖的食物,而不是或酸、或苦、或咸的食物。
适量的甘(甜)味食物有食疗作用
甘味的食物,有补、和、缓的食疗作用。
补:指补益、补虚。一般来说,补的必须是宝宝所缺乏的,可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和:指和缓、中和。当宝宝摄入对于身体过于刺激的食物时,甘(甜)味有中和、和缓食性、调和成适合脾胃吸收度的作用。缓:指缓和。甘(甜)味有缓和与其他有毒、大寒、大热药性的药物、食物的作用。
对于健康的宝宝来说,饭后少量的甜食或正餐中加少量的甘(甜)味,能够帮助宝宝把吃进去的食物中的各种营养运化、吸收到身体里。但是过量的甘甜食物的摄入则会伤及脾脏,造成脾虚、消化不良、黏液分泌增加(脾乃生痰之器)、水肿、血糖代谢失常,甚至严重到低血糖症、糖尿病等。
营养小提示:
日常生活中,当一道美食过于咸的时候,厨师多用一点甘甜的食物来调和,让咸味不那么尖锐,和缓下来。所以通常又咸又甜的食物(例如又加糖又加盐制作的九制话梅),因为盐的咸味被糖分中和掉一部分,钠的一定是非常高的,这点家长可以参考食物配料表中钠的含量。建议家长们不要给低于12岁的孩子食用。
而作为相反的食性,苦和酸侧重收敛,可以夸大和扩张口腔的味觉刺激。例如酸奶中加的甜味葡萄干或蔓越莓、山楂条中放的冰糖,酸味会扩大甘甜的感觉。
|
◎
宝宝需适量添加甘(甜)味的情况
甘(甜)味对于消瘦、虚弱、干燥的宝宝是很有帮助的。
当宝宝生病吃药或打针的时候,适量增加甘(甜)味食物可以缓和药物对身体的伤害。
当感觉到宝宝情绪过喜、过惊、过于愤怒、急躁、缺乏耐性时(七情过度),适当给宝宝添加甘(甜)味食物可以舒缓情绪,避免脑部过度活跃。
◎
宝宝需适量减少甘(甜)味的情况
甘(甜)味的食物可以补脾益肌肉,但是当宝宝的体重超标,且湿气淤积在身体内,气血不足以运化出去的时候,过食甘甜就会形成肥胖。所以肥胖、湿重、多痰、多鼻涕、有水肿、大小便量少味重的宝宝需要减少甘(甜)味食物的摄入。
Tip:天然的甘(甜)味食材清单
◎ 所有谷物:稻谷、小麦、小米、薏米、燕麦等;
◎
水果类:苹果、杏、桃子、枣、樱桃、无花果、葡萄、柚子、橄榄、木瓜、山竹、雪梨等;
◎
蔬菜类:甜菜、紫甘蓝、蘑菇、花椰菜、胡萝卜、青瓜、南瓜、红薯、芋头、甜叶菊、蜜枣、罗汉果等;
◎
坚果种子类:杏仁、栗子、芝麻、葵花子、核桃等;
◎
甘(甜)味料:蜂蜜、糙米糖浆、麦芽糖、原蔗糖、枫叶糖浆、甜叶菊等;
◎ 肉、乳类绝大部分归于甘(甜)味。
|
白蔗糖,不建议宝宝吃
白蔗糖提取自甜蔗,但是经过提炼、净化、漂白等复杂的化学程序后,只剩下一种叫做蔗糖的化学物质,完全没有矿物质、维生素、酵素,跟超市买的精盐(纯氯化纳)一样。
白砂糖不仅仅是引起肥胖、蛀牙、牙周炎、低血糖、糖尿病等病症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会破坏免疫功能,使白细胞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因为精致的砂糖已经失去了其代谢需要的所有营养素,因此为了把它转化成能量,身体就不得不动用积累在体内的营养素。营养素用完了,那么脂肪酸和胆固醇代谢就无法再进行,导致宝宝稚嫩的脏器功能紊乱,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Tip:换算宝宝隐藏吃的糖
从罐装可乐、饮料、汽水到番茄汁、果糖、酸奶,在家长预料不到的地方都隐藏有大量的砂糖。比如,当宝宝喝了1罐(360毫升)可乐相当于吃了1勺(6克)白糖。
家长选购婴幼儿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该食品的配料表,看该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糖精钠等)代替了有关糖类如蔗糖(砂糖)、葡萄糖等。对于标注“无蔗糖”字样的食品更应注意,不能盲目食用,因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等其他糖类也要计算在内。
自1988年起,已有十多家航空安全学报,包括美国空军的Flying Safety(飞行安全部门)以及海军的Navy
Physiology(海军生理学部门)都警告飞行员避免食用代糖阿斯巴甜。代糖阿斯巴甜也是英国禁止在2岁以下婴幼儿辅食中添加的甜味剂。
人造甜味添加剂还有安赛蜜、甜蜜素、糖精等,也是需要中国家长格外注意。
|
云无心:最好离糖果远点儿
文/云无心(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学会会员)编辑/柳佳
人类对甜味的偏好使得“甜蜜”远远超越了味觉体验,而用来形容各种美好的感受。据人类学家说,这大概是因为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祖先都没有充足的食物。糖,是各种食物成分中能够最快地转化为能量的,自然也就会获得特别的青睐。
除了热量,糖不提供任何营养
不过,当人类的食物已经极为丰富,我们的味觉偏好却还来不及相应地改变。所以,世界各地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糖。但是,糖实在不是一种好食品。除了热量,它不提供任何其他的营养成分。而热量,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不缺,反而是太多了,已经成为了健康的负担。过多的糖导致肥胖,而肥胖又蕴藏着一系列健康隐患。糖尿病自不必说,高血压、高血脂、龋齿之类的顽疾,也与糖或者肥胖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
当然,糖毕竟是一种食物,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过多”而导致。至于多少算“过多”,也是众说纷纭。美国心脏协会最新的推荐相当保守:成年女性每天不超过
25克,而男性也不到40克。而一听含糖饮料,通常就超过40克的糖。(此处设计与第二篇的tip一致)
果糖过多也不健康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得糖变得廉价易得。除了蔗糖,玉米糖浆和高果糖浆甚至更加便宜。而即便是“高档”的糖——蜂蜜,也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果糖因为不升高血糖指数,曾经被认为是“健康的糖”——即使是今天,也含有不良的商家在做着这样的广告。科学家门做了许多研究,对果糖的危害也越发明晰。
原来,果糖虽然不能像葡萄糖一样升高血糖,但也不能像葡萄糖一样产生“饱足信号”从而让人停止进食,于是也就会吃得更多。进入体内之后,果糖也比葡萄糖更加容易转化成甘油三酯,最终产生更多的脂肪,并在内脏囤积。不仅如此,长期摄入大量果糖,还会导致胰岛素抗性的增加。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胰岛素抗性的增加意味着胰岛素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下降,严重的就会导致糖尿病。
宝宝吃糖的结果:想吃更多的糖
对于宝宝来说,控制糖的摄入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避免不良的饮食偏好。孩子们吃一种食物越多,就越喜欢它。吃糖的结果,就是想要吃更多的糖。吃了更多的糖,就会减少吃其他健康多样的食品,而且对它们越来越排斥。
【营养行为习惯篇】
宝宝爱吃糖,跟有一个爱吃糖的妈妈有关吗?如果妈妈注意管理自己的爱吃糖的习惯,宝宝还会爱吃糖吗?营养专家认为,宝宝的不良营养行为习惯跟父母的饮食习惯和家庭的膳食结构有着莫大的关系呢。
刘遂谦:宝宝爱吃糖,你家的饮食习惯健康吗?
采访、文/嘉惠
受访专家/刘遂谦(临床营养师,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认证“督导营业师”)
编辑/柳佳
要想宝宝少吃糖,父母的营养知识储备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的。因为父母的营养知识储备会形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会影响宝宝的营养行为习惯,包括饮食偏好、食欲等。其实,饮食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教育,并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只要在共同生长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习惯都会随时随地对孩子的教育发生影响。
比如说如果妈妈特别爱吃甜食,在孩子面前,她可能会很注意,不去吃糖,不去喝果汁,但是很难做到完美。比如,妈妈有一天突然忘记了控制和管理自己,不自觉地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来(首先是冰的,其次是含糖饮料)。此时,妈妈会觉得3岁的孩子在旁边玩游戏,不会注意到我在做什么。其实,孩子会看见,并且这件事情对他会有影响。他会认为,妈妈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只要妈妈能做的事情,对我而言,应该都是安全的,我可以做的,或者说,妈妈做的事情,我也有权利去体验。或者他会想,妈妈做这件事情了,有点意思,我想去体验一下。此时,如果孩子去找妈妈要尝尝饮料,此时妈妈给还是不给他?如果不给他,孩子会觉得不平等。如果给他,妈妈又会觉得违背了饮食教育的原则:不该让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接触含糖饮料。这个时候,妈妈无非就是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我就是不给你”。孩子要哭闹,脾气不好的妈妈就会呵斥,脾气好的妈妈就会哄哄,换换其他食物去骗骗他玩。但是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心理已经有印象了。另外一种做法是“半推半就”:好吧我给你尝一口,仅此而已。可是,有了这一口,就会有两口、三口。
因此,饮食教育跟其他的行为教育一样,无时无刻都存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需要充足的营养知识储备量,对自身的自律,以及自我规范的能力。这些都会对孩子的饮食教育,以及后期的饮食模式,以及一生的健康情况都会有质的影响。很多三高人群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数在成人期也会三高。一个特别爱吃肉,特别爱喝可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也会爱吃肉和可乐。所以健康的饮食模式,关键在于饮食教育、营养教育。没有一个教育模式是单独挑出来的,脱离细节和环境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3年联合建议,膳食中食糖的摄入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
【教育心理篇】
吃糖不是宝宝和家长之间的博弈!它只是一个开始,从这里出发,我们开始帮助他面对诱惑,将他引到自律的状态中来。
杨杰:适度吃糖,需要找到2个平衡
采访/嘉惠
受访专家/杨杰(心理咨询师) 编辑/柳佳
适度吃糖,需要我们平衡满足宝宝的当下需求和长远利益,需要我们平衡家长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根据宝宝的不同情况,一步步将宝宝培养成有自制力的孩子。
有些研究说,甜会让大脑兴奋,吃甜食的时候,它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很兴奋,使大脑对它产生渴望。那么吃糖是孩子的天性吗?不让吃糖是不是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
平衡点1:眼下的快乐vs长远的利益
甜,最开始是母乳的味道。人类对糖果的需求是出于本能,适当满足是没问题的。我们也没有必要特别克制不去吃甜的东西。吃甜的东西,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确实有安慰的作用。但是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节制,都是对身体有伤害的。因此,不能因为它是人的本能,就去无限制地满足。
孩子吃糖肯定会有快乐的感受,但是现在有些说法,会过度地强调不让吃糖好像是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孩子吃糖实际是需要平衡的。如果吃多糖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眼下他得到快乐了,但从长远来说,损害了这个孩子利益,那么,父母需要在孩子眼下与长远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他是情绪不好就吃糖吗?(此段单独设计)
并不是说孩子对某个东西特别有偏好的时候,就是觉得他心理上是不是有没被满足的地方。吃糖是不是心理需求是可以观察到的。如果孩子非常爱吃糖,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爱吃糖的话,我们就要引起关注。比如有的小孩情感上,或者是在爱上没有得到满足,然后他不舒服或者有情绪、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去吃糖或吃甜的东西,拼命地填充自己。此时,孩子吃糖是一种心理需求,他在别的方面没有得到满足,用吃糖来满足自己。当然这种事可能只是个别少数的,不是普遍的。普通孩子只是单纯喜欢甜的味道。
|
宝宝老想吃糖,不满足会不会让他更想吃糖?到底要不要管理孩子吃糖?是家长管理,还是让他自我管理?
|
平衡点2:家长管理vs孩子自我管理
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强,他需要提醒和限制
很多孩子一看到糖就两眼放绿光,如果不限制,他会抱着糖罐吃够。因此,会给他一个限制,比如吃到五六块的时候,需要给他一些提醒和限制。相反,有的家长特别紧张小孩吃糖,一提到糖马上会说,对牙不好,对眼睛不好,不能吃。或者让一个超级爱吃糖的孩子看着一大桶糖,却只能吃一块,他可能会一整天都在想糖的事。
适度满足,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的自制力是慢慢培养的,需要家长的引导。每个家庭孩子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培养,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跟孩子有关,也跟父母有关,有的父母比较有执行力,比较会引导孩子,孩子就慢慢地朝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了,但有的孩子是你放开了之后,他越来越任性了,有的不让我吃就生气,我就是要吃。因此,需要根据孩子个体的差异,给他限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是适度满足,然后逐渐用自己的方法把孩子引导到自律的状态中。
●认同他想吃糖的想法
小孩喜欢吃糖,如果不允许,容易激起对抗情绪,他会逮着一块赶紧吃,吃了这块可能就得不着下一块了。这时,我们可以跟他说,你喜欢吃糖,可以的,我也喜欢,但是我们不能吃那么多。
●跟他一起规划他的糖果
还可以告诉他:“你看这些糖都是你的,但是不能一天吃完,如果一天吃完,明天吃什么呀?”或者跟他一起协商“吃几块”,告诉他糖果罐就放在这儿,你自己数它,吃了5块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喜欢,把5块糖都放在口袋里也可以。
●糖罐别急着交给他
如果孩子自制力特别不好,可以把糖罐放在高处,让他拿不到。但如果孩子自律性稍微强一点,就可以慢慢帮他过渡,比如从最开始自己拿,到逐渐把糖罐给他。期间可以观察他,看他拿六七块后会不会罢手。孩子可能会看到家长没管他,而多吃几块,但如果发现孩子吃十几块还不罢手,就需要重新去限制或提醒他。如果放开他,他有几天多吃,过几天,他不会再增加了,有可能再过几天还少吃了,甚至后来想不起吃糖了。如果是这样,父母就可以放手。如果孩子的自律性不太好,不断挑战底线,则需要守住底线,5块就是5块,多一块都不行。
●先评估自己的底线
面对孩子,家长还需要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尝试放开吃糖的管理,可能变成你和孩子的博弈。孩子无法自控,家长又重新收回管理权。而放开吃糖的经验又给了孩子希望,让他老想挑战你的底线。家里的规则就会混乱。
●吃糖日就像自助餐
如果有可能,不妨设置一个吃糖日。吃糖日会有一个仪式感,在这一天孩子会有特别强的心理满足感:没有任何羁绊,我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这个很像去吃自助餐,即使真的这么吃,一天也就吃那么多,比平常的量多一些而已,但是心里的感觉是没限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