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人说:彷徨反而是机会,因为思考从那里开始重新出发!
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平凡地、简单地、安静地生活的小女人。
骨子里却是倔强的“我要那样走我的路!”
想想也觉得不可能,我绝不会做只按照别人的愿望去决定每一件事情的Echo啊~
因为我认为比起别人希望我走的路,我自己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创造我自己的人生更重要。
以后我将要走的路……一定要一起走,陪我一起走哦~
请给我在跌倒时也能爬起来的力量和爱。
but!!!!
即使那样,也给这样的Echo以掌声的话,
我会每一天都像疯掉一样地去努力创造我的人生,
在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中,唯有如此,必须如此!
才会变得更坚定,也绝对会变得更强。
更加堂堂正正,更加信心万倍。
一直相信我,等着我,真的谢谢了。
我,将会静静地开始新的出发……
最近在北京下园做调研。
一直专注于0-3岁宝宝的营养与喂养问题,突然很想知道北京家长在现有的饮食结构和喂养习惯、生活环境下对孩子未来的影响。结果不容乐观。
调研的三家公立幼儿园中,有一家2011年入园体检龋齿率竟然高达45%,其次出现的问题包括喂养不当、过敏体质、偏食等问题尤其突出。
归根到底,0-3岁期间父母的喂养方式和生活习惯直接决定着入园后孩子是否能够快速融入集体生活中。
关键词:喂养不当
举例来说:辛劳的家长下班到家做好饭菜后大概就是7-8点了,收拾妥当、洗漱完毕基本在9点以后。如果宝宝在下午4-5点已经在幼儿园吃完,7-8点家长再喂点,本该休息的肠胃又开始运转,再加上吃多了点,供应大脑的血液全部跑到胃里帮助消化、研磨食物,这个时候宝宝睡眠质量相应就降低了。科学证明:夜晚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几倍于白天。就这一点差异,很多孩子就落后一大步。儿童和少年期良好生活和作息习储存的气血水平,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对未来影响深远!
关键词:龋齿
关于龋齿,是很无奈的问题。很多家长已经给孩子养成了睡前喝奶的习惯,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卫生习惯的问题,而变成一个儿童心理问题。先说育儿护理问题,睡觉前刷牙(刷牙后不再吃东西)、洗脸、洗脚、洗PP,是家长应该给宝宝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至少养成要饭后给宝宝用大麦茶或清水、淡盐水以清理口腔残渣的基础生活常识。
关于心理问题,是很多家长忽略的。睡觉前宝宝一瓶奶,妈妈就可以在忙碌一天后暂时休整一下(跟宝宝说话是挺费心、费气的一件事,话多伤气啊!提示:气血不足,精力跟不上的家长,注意调补自己的身体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时候,这个习惯的养成,代表宝宝的安全感缺失,睡前奶的性质,多数是对正餐的“溜缝”而非必须。跟宝宝吃手指、挖鼻孔、咬衣角等小动作一样,睡前奶在营养供给上并不科学和必须,而是一种和父母沟通过程中的缺陷。亲子沟通,是双向的,如果变成宝宝发出的沟通信号并没有接受到信赖父母良以的回馈,则变成一种单项沟通。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宝宝,就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转移这种受伤的情绪。依赖睡前奶,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担心宝宝不吃睡前奶会影响发育的家长大可放心。相对少了一瓶睡前奶,妈妈安抚的催眠曲和轻柔的抚摸,将更利于孩子的身心灵健康发育!
关键词:过敏体质
这次调研结果,过敏体质宝宝的数量超过预计。
过敏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完全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变迁并不是个明智的做法,很多事情需要辩证的对待。毕竟,家长们真正需要的是解决方式和途径。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条————物竞天择。
总体来说,相对过敏宝宝,没有过敏症状的孩子数量还是占大多数。这些健康宝宝和过敏体质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健康宝宝的优势具体在哪里?过敏宝宝的短板在哪里?怎么样去修复和弥补?也将我和家长们共同探讨的内容之一。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一个忽略的问题:就是真性过敏和假性过敏!
很多家长会发现,给宝宝吃了抗过敏药后,当时改善了过后却总是复发,或改善并不明显甚至无效。这多是因为宝宝是假性过敏。
假性过敏定义:食物或环境过敏是人体摄入食物或接触环境后,身体经由免疫反应而产生的过敏症状。但有些过敏并不是经由免疫系统引起,而是食物或环境本身所含的物质直接诱发与过敏相同的症状。这种被称为假性过敏。
这里强调的是很多家长把营养素缺乏导致的假性过敏症也按照真性过敏来治疗,药不对症、效果甚微的情况小,还损伤了宝宝的身体。
例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糙皮症和维生素B缺乏的瘙痒症,只要保证膳食供给,就能快速缓解症状。而这次调研中,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属于这种情况。
辅助资料:真性过敏和假性过敏的区别
关键词:偏食
偏食,是孩子免疫降低,影响溶入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够充分供给身体需要量的饮食结构,是宝宝面对复杂环境的基础条件。营养均衡,身体状态非常健康的孩子,面对复杂环境的抵抗力和代谢能力也会非常强悍。
幼儿园饮食是面向整体小朋友的,基本能够做到饮食均衡和国家推荐摄入量,相同的饭菜,每个孩子的吸收率都是不同的。生病的宝宝多是因体质偏差出现的问题,家长只要在偏差部分修复就可以了。
这里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家长本身的立场和对孩子的引导,以下这篇文章分享给家长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