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秋话养生

(2009-08-08 06:08:52)
标签:

健康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温度高,秋天的气候特点为干燥。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在这个节气,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应早卧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

 

    薄衣御秋寒 保暖不能忘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穿得薄了,早晚会觉得冷;穿厚些吧,中午又热得难受。

 

  到了秋天,有些人稍见天有些变冷,就急忙捂得严严实实的,结果反而“捂”出火来。秋后天气并不是马上变冷,有一个过程,因此夏装向秋装的过渡要慢慢来。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适当“秋冻”,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秋冻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夏秋之交,更要注意保暖。”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保健专家张振虎医师建议,这个季节,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准备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着,做好两手准备。盛夏喜欢赤脚凉鞋和露肩露背装的女孩也应注意,多穿一些,以免受风寒。

 

  养胃少食冷 补水更重要

 

  “夏秋之季是胃肠疾病最易复发的时节。”张振虎解释,经过夏天的消耗,人的肠胃消化功能会有所下降,而天气凉爽,人们的食欲往往比盛夏时要好,容易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天气转凉,胃肠容易受寒,抵抗力下降,也会造成病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初秋饮食宜清淡,多吃些蔬菜瓜果,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的食品,少吃冷饮,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不要马上食用。还要注意饮食需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初秋天气,夏火未消,秋燥又来,饮食方面补水防燥非常重要。梨、葡萄、大枣、甘蔗、柑橘、石榴、柿子、百合、萝卜、荸荠、银耳等都属柔润食物,有益胃生津之效,是饮食的首选。

 

  乘凉防阴暑 睡眠避风寒

 

  夏季高温时,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还是很热,有些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风寒,也会中“阴暑”,患者会有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冷风太久吹在熟睡者头面部,很容易引发面瘫。“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不少面瘫患者,一般都是由于晚上睡觉不注意引起的。”张振虎提醒,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

 

  闷热别烦躁 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特别是阴雨天的前后,很容易出现白天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对秋后的热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午天热的时候减少外出,可以喝点绿豆汤,清凉解暑,遇事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日渐清凉的秋风让人们盛夏烦躁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日照减少,却带来了抑郁情绪。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秋高气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