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疗方(五)
(2009-07-20 06:28:23)
标签:
美食 |
桂圆炖团鱼
制作:桂圆20~30克、团鱼(又称甲鱼)1个(500克左右)。先将团鱼宰后洗净,然后将洗净的桂圆放入其腹内,放入碗中,加少许水及黄酒、盐、糖、姜,放入锅内隔水蒸炖至熟,即可食用,分三天不定时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
主治: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心烦失眠,常用作肺结核、肝脾肿大以及遗精病人的辅助治疗。
禁忌:一次不能吃得过多,容易败胃,影响消化功能。特别是对脾胃虚弱的人,更不能多吃,否则往往使人不思饮食、腹胀,甚至引起腹泻。
参芪粥
制作:黄芪30~50克、人参3~5克(或党参20~30克)、粳米150克、白糖适量。先将黄芪、人参洗净,切成小薄片,用冷水浸泡1小时,入砂锅煎沸,过8~10分钟取汁,如前法煎取二煎,去渣,将一、二煎药液混匀,分两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加糖,即可食用。
功效:益元气,补五脏,抗衰老。
主治:年老体弱、五脏虚衰、久病羸瘦、食欲不振、心慌气短、失眠健忘等症。
当归生姜羊肉汤
制作:当归18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将羊肉用清水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片,当归用纱布包住捆扎好,一起放在锅里,加少量盐和调料,加水适量,加盖。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两小时左右即可。吃肉喝汤,分两次食用。
功效:温中补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有寒的病症。妇女产后,头昏乏力,四肢不温,面色不华。此外,血虚的病人冬季怕冷,也宜食用此方。
参芪补膏
制作:党参50克、黄芪100克、当归30克、大枣20枚、红糖100克。将党参、黄芪、当归清水漂洗后,加水适量,煎煮两次,去渣取汁。大枣用小火炖烂取汁及枣泥入药汁,加红糖收膏。每日3次,每次服20克。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面黄不华、四肢酸软、少气懒言、自汗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等症。
柏子仁炖猪心
制作:柏子仁10~15克,猪心一个。先将柏子仁、猪心洗净,将柏子仁放入猪心内,盛在碗中,加入少量黄酒、盐、糖及生姜,隔水炖熟。切片食猪心及柏子仁,分2天食完。5天左右炖一次,一般2~3次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补血润肠。
主治:心血不足而致心悸、失眠等症,对因阴虚血少、老年体弱和产后血虚等引起的肠燥便秘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姜汁牛肉饭
制作:新鲜牛肉100~150克,切碎,剁成肉糜状,放在碟上,然后加入姜汁约20~40滴,拌匀后,放些酱油、花生油,再拌匀。待饭“起眼”,水分将干时,将牛肉倒入饭面蒸熟,约蒸15分钟,即可进服。
功效: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脾胃虚弱,筋弱神疲,久泻脱肛以及体虚浮肿等症。
山药莲子粥
制作:干山药片40~60克、莲子30~40克、糯米150克,洗净,加水适量,同煮成粥。一次食完。每日早或晚煮粥食一次。
功效:补脾胃,滋肺肾。
主治:脾虚腹泻、虚劳咳嗽、食少体倦等症。对于肺脾肾不足的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起辅助治疗作用。
赤小豆鲤鱼汤
制作:赤小豆90克、鲤鱼300~500克。将赤小豆、鲤鱼分别洗净,放在锅中,加入黄酒、姜、盐等调料适量,加水适量,盖锅,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40~60分钟即可,喝汤食豆和鱼,一次食完。
功效:健脾安胎,利水消肿。
主治:孕妇脾虚水肿,胎动不安,或产妇脾虚,乳汁不足。民间也用作脚气病的治疗。
人参酒
制作:人参50~100克(切片饮片),放入500毫升白酒中浸泡,每次振摇一次,约2周后即可服用。每次10毫升,每日一次。饮用时可加蜂蜜调服。
功效:健脾补肺,抗病强身。
主治:病后、产后、老年体质虚弱、肺脾气虚、气短懒言、四肢无力等症,对失眠、健忘也有较好的疗效。
禁忌:酒精过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