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比如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
图”联系起来,说到军人,就认为威武、刚强、守纪律,这是在职业上的刻板印象;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这是在年龄上
的刻板印象;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就到北方人,就认为比较粗犷直爽,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
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是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了解刻板印象,可以有助于我们与人相处时“以偏概全”,增强识别意识,不为刻板印象所左右,从而修正自己的判断。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可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测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自由反应法、Katz-Braly法、Gadener法以及Bighham法。
自由反应法也可以成为自由联想法,它是评估刻板印象内容最容易的测验。一般的过程是直接询问人们对于给定群体的看法,要求人们回答他们对于不同社会群体感觉如何,并且用他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标。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自由反应很容易获得,而且十分节约时间。因为固有联想模式会使得被试不需要经过多少的思考就可以给出回答。例如,当一个人被问及黑社会成员时很容易得出暴力的印象,问及女人时很容易得出柔弱的印象,就可以认为这些特征与这些群体有紧密的联系。自由反应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刻板印象和社会态度上,有研究表明自由反应法比选择性反应能更好地预测偏见。
Katz和
Braly方法通过提供一份供检查和评定等级之用的特征清单来克服这些不足的。这一技术节约了为自由反应法编码的时间,同时也使得定量分析变得更容易,因此这种测验被广泛应用便不足为奇了。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它只能用于对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它使得刻板印象的内容较多地局限于研究者(通过词表清单)提供的特征术语等。
为了改进
Katz-Braly法,Gadener(1973)法要求被试把群体按照多样的语义差别或者特征类型等级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计算出对每一个等级每一个群体被试给出的平均比率,那些高于假定为中间值到统计学上认为很重要的值之间的比率可以被假定为刻板印象的一部分。这不仅带来了更精确的关于人们共识的测量,而且也带来了更精确的关于个体差异的标识。同时,它也获取了更清晰的概念,即刻板印象是一种存在于群体标识和特征之间的联想,而且是以强度来划分等级的。
测量刻板印象的直接测验具有施测简便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是很多时候测验的表面效度较高,被试经常会对自己的态度进行矫饰,比方说对被试的种族刻板印象进行研究时,采用直接测验的话,被试会因为测验内容的敏感性而做出矫饰性回答,从而导致测验结果的偏差。其次,直接测验也有可能带来反作用,灌输给被试先前并没有具备的一些态度。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地间接测量方法被引入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琶、加工分离法、基于反应时的范式以及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合的SEB方法。
投射测量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McClelland等人(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童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
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Jacoby等人设计了两类指导语不同的测验。一类是包含测验,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另一类是排除测验,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早期的基于反应时的间接测量方法源于Donders(1868). Sternberg(1969)和
Posner(1978)的贡献。由于判断潜伏期趋向于表现出实质性的个体间的变异。因而可以很信赖地就大批相同的刺激得到被试的平均潜伏期。因此,以潜伏期为基础的间接测量主要应用于比较组间平均测量值的假设检验方面。
Greenwald(1998)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称为内隐联想测验(IAT),该方法以其创新性吸引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